Uncategorized

Tao Te Ching Chapter 36

36th ChapterTo diminish something, one must temporarily allow it to expand.To reduce someone’s power, one must temporarily allow it to increase.To downgrade someone’s position, one must temporarily allow his position to be raised.To take away someone’s possessions, one must temporarily allow him to possess more.(This is an attribute of Tao, […]

道德經 第 36 章

將欲歙(ㄕㄜˋ)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想要使他收斂,必先擴大他(使他知道中庸的好處);想要削弱他,必先加強他(使他知道中庸的好處);想要廢去他,必先抬舉、興起他(使他知道中庸的好處);想要奪取他,必先給予他(使他知道中庸的好處)。知道這個「道」的屬性的人,不被財權所誘惑,也知道怎麼適當地用它們,那我們就稱這人「微明」。柔弱是戰勝剛強的。(收斂、知止的柔弱是比奪取、占有的剛強更迎合人心的。)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 ,人的生命不可脫離「正道」(人的靈性生命不可脫離「道」,生命之於「道」就像魚之於水,「道」是內在生命的活水) 。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拿來作為嚇唬人民、使人民服從的工具,這是與「道」的「使人心安寧」相違背的。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過於擴張,人就會知道收斂的好處;過於強大,人就會知道適當的好處;過於被抬舉,人就會知道職位符合自己能力的好處;收到太多,人就會知道適量擁有的好處。大多數的我們,都在嚐到苦頭後,才知道回到中庸的好處。 人子啊!不要踰越你的界限,不要希求那不適於你的。俯伏在上帝聖容尊前,那至高全能的主。 ── 巴哈歐拉,隱言經上24 當權者在政策上也當採行中庸之道,過於強調什麼或放任什麼,都會有「物極必反」的作用。 當權者必須對所有的事物採行中庸之道,任何逾越執兩用中的政策,都不足以產生有利的影響。譬如自由與文明之類的議題,不論有識之士如何正面地推崇它,重視它,一旦偏離了中庸之道,勢必對人類產生極為不良的後果。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 110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35

35th ChapterWhoever follows the Tao, people will come to follow him.They flock to him and receive no harm.(Because he treasures everyone and assists everyon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eed)In him, people find peace, security, and happiness. Good music and good food attract people and cause people to stop and enjoy […]

道德經 第 35 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魚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誰遵循那偉大的「道」,普天下的人們便都會來歸向他,歸向他的人他根據人的善根幫助他們,所以沒有互相妨害的,大家都能心平安而處事泰然。音樂和美好的食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而一談及「道」時,對大部分的人是那麼平淡而無味兒。雖看它,是看不見,聽它,是聽不著,但「道」所起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這裡亦指 ── 來歸向行道者的,或為了滿足音樂美食而來的,或為了學道而來的,行道者會隨眾生意,使他們之間不互相妨害,大家都能和平安泰。)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這裡的「道」可以「法」來理解。「法」就是生活中事情背後隱藏的緣由與道理,要靠洞察與反思而看到其中的道理。譬如說,在古蘭經有個故事: 故事中卡諾在過河時把船鑿了一個洞,穆薩對卡諾說:「你把船鑿了一個洞,要想使船裡的人淹死嗎?你做了一件悖謬的事!」 事發過後一段時間,卡諾把那事隱藏的道理告訴穆薩:「那隻船,是屬於在海裏工作的幾個窮人的,我使船隻有缺陷,是因為他們的前面有一個國王,要強徵那艘船隻。」 ── 古蘭經第 18 章 這故事的「真理」(或稱道、或稱法)是 ── 「上帝是公義的,祂護衛祂想要護衛的人」。若我們沒有看到天帝護衛的是什麼樣的窮人,也不見窮人即將被剝奪產業,我們又怎知道「卡諾把船鑿了一個洞」其中有神暗中保護的「法」,又那知道其中隱藏著「緣起」的道理與神的智慧。(祂是全知者、全智者) 類似這樣的事在生活中發生著,事情的道理不就是「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嗎?  而這樣緣起的作用不就是「用之不足既」嗎? 當我們跟人說起「道」,告訴人「上帝是公義的,祂護衛祂想護衛者」,給人的感覺是不是這真理「淡乎其無味」呢?與美樂佳餚相比,又有多少人會庭下腳步來聽呢? 靈性之子啊!你該明白這個真理:凡是叫別人遵循公義而自己卻胡作非為的,都不是屬於我的,儘管他奉我的名。 ── 巴哈歐拉,隱言經上28 國王的作為就是這個真理中所指的「胡作非為」的人。真理真的隱藏在每件事之下,要用我們的洞察之眼去洞悉。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可以以另一種方式理解 ── 因為「道」聽起來乏陳無味,就好像人受到那「外在的無味」、「著相」所阻撓。 神聖不可見的本體之兒女啊!你會受到阻撓,不讓你來愛我。只要提到我,人們便會惶然騷亂。因為人們的心還不能領悟我,人心也不能容納我。 ── 巴哈歐拉,隱言經上66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34

34th ChapterIf the Tao is followed (floods the world) and our will aligns with divine will;Then Tao will sustain our will.Everything relies on Tao, and what we want to create won’t be denied.Because everything is provided by Tao, we won’t claim the credit.We love to provide and nourish each other, […]

道德經 第 34 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大道廣泛流行,團結的力量就會發揮作用,人們都願意配合,事情也就能做成。萬物仰賴「道」 時其生機就會蓬勃,遵循「道」的人,他的志向意願沒有不被成就的;而他的意願被成就時,他也不會將功績榮耀歸於自己。它以利益他人為樂,卻不將他所利益的對象視為己有而想成為他的主人。沒有利益自己慾望的人,可以稱他為「小(有可為)」;以他人利益為利益而奉獻服務他人的人,萬物歸附他卻不自以為自己是主宰的人,可以稱他為「大(有作為)」。聖人因為他不自以為大有作為,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作為。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這裡的「常無欲,可名於小」,是佛教中小乘的修行,阿羅漢是沒有私欲的。而「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這是大乘的修行,是菩薩道,即使眾生多來仰望他,他不以主人自居,而是教導眾生做自己的「主」人。 巴哈伊經書上提到,若人們遵循上帝教導,淨化自己心靈,那麼他就能成為聖靈的渠道(天上與人間的神聖輔助渠道)。有了這神聖輔助的渠道,就能使天恩源源不絕,給塵世注入靈性生命的氣息,這也就是老子這裡提的「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聖靈的力量非人性靈力量所及,聖靈力量可以成就人性靈所不能成就的事務,聖靈的力量是使人心連結的實在。當人認識了自己只是天帝聖恩降臨人間的器皿,他也就知道所有功績與榮耀當歸於天帝,祂才是一切的源頭。知道大做為不是自己能力所完成的,把功績歸於上蒼,那人就更能成為好器皿而貢獻於人類。佛陀、先知、上帝顯聖者,是上帝將恩典降於人類最完美的器皿(創造),經書上有「蘆葦桿」的譬喻。 蘆葦桿便是指一位如同蘆葦一樣的完人。這種比喻的意義在於:當蘆葦之內中空無物時,它便能奏出美妙的旋律;又因為這樂聲、這旋律並非來自蘆葦,而是來自吹奏它的吹笛者;所以說那位福佑者聖潔的心靈,除了上帝之外,不存任何私念,坦蕩而純粹,免去了一切屬於塵世的牽掛,而成了聖靈的伴侶。其所言並非出自於祂本身,而是出自那位真正的吹笛者。這乃是一種神性啟示。因此,祂被比喻為蘆葦;而這蘆葦又如一根木杖── 就是說,它是每個弱者的扶助,是人類的支持。它還是神聖牧人手中的牧鞭。憑著它,聖牧就能保護祂的羊群,並領他們進入天國之園。 ── 阿博都巴哈,已答之問11 若人們為了使天帝得榮耀而所作的事,天帝就會輔助他們使事情得成就。當人有敬畏天帝的心,知道天帝是天地的主宰,就不敢以自己的慾求去主宰人,敬畏天帝的人不敢主宰(控制、限制)人。若一個人把所成就的事都將榮耀歸於天帝,他就能不為慾望所迷惑,也就更能使自己成為天帝的器皿去成就事情。這段經文也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渺小。 關於上帝,經文這樣說道: 上帝是無所不能的,但他的偉大超越了人類的理解極限。我們不能把上帝限制在某個範圍內。……上帝是亙古存在者,是無所不能者,他的屬性是無限的。他之所以是上帝,乃是因為他的光輝、他的統權是無限的。如果他受限於人類的觀念,那他就不是上帝了。 ──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 8/17/1912 誠然,祂來自永恒,從未有同儕或夥伴;沒有任何名號可以跟祂的聖名相提並論;沒有任何筆墨能形容祂的本然;也沒有任何唇舌能描繪祂的榮耀,祂將永遠地、無限地超越除祂之外的任何個體之上。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78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33

33rd ChapterOne who knows others is intelligent;One who knows himself is truly wise.A powerful person wins over others,A strong person wins over his own ego.A man who is content has true (spiritual) wealth.A man who perseveres will reach his goal.If he holds to his true nature, his life (inner being) […]

道德經 第 33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知道、瞭解別人的叫做智者,知道且瞭解自己的才算是(洞察的)明者。能戰勝別人是有(權)力的,能超越自己弱點的才算是(剛)強者。知道滿足的人是不匱乏的富有者。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向的人。不遺失本性的生命就能長久,即使身體死了其精神不死,精神常存者是生命的永恆者。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一個可以在戰鬥中征服一千名士兵一千次的人,還不如那個能征服自己內心敵人的人。 ── 佛陀 不說人的不是,不傷人,操練克制自己,能夠節制飲食,致力於追求意識提昇,這些是所有佛的共同教導。 ── 佛教 健康是最大的收穫。 知足是最好的財富。 涅槃是天降的最大祝福。 ── 佛教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32

32nd ChapterThe eternal Tao is nameless. Its nature is simplicity.Although people have little awareness of it, everyone will submit to its invisible power in the end.If a leader can follow Tao to serve his people, everyone will follow him and everything will find its place.When the attributes of a king […]

道德經 第 32 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譯文]「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而不複雜的,它雖然隱而不可見的,天下沒有最後不臣服於它的。侯王如果能夠遵循「道」來治理天下,萬物也將會尊崇「道」,秩序就會自行建立起來。地上人民的精神品質與天上的精神品質就會相合,上天的恩惠也就會源源不絕地流向人間,不用祈求就會得到天佑,事事自然調合。萬物興作,侯王的名聲就會傳遍天下;若名揚天下,侯王能不因此招搖(放縱)於天下。他的國土就可以不受危害。「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會歸流於它,萬物也自然賓服。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以上帝教導的另一方式說:一個人遵行道(上帝之道),他的靈性美質就會愈來愈趨向神性(有神的樣子),上帝的恩典就會源源不絕流向他,也流向世界,也就是不用祈求就會得到天佑(「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遵循上帝律法,追求美善的精神品質,上帝賦予他的恩典,就會源源不絕。若此人不因恩典而變得驕矜,就不會惹禍上身,人們也會像川谷自然流入江海般的從四方被他吸引來請教他。 上帝所眷愛的人們必須對同胞寬容,純潔脫俗、一塵不染,誠懇公正,以致世人都公認他們就是上帝在人間所託付的受託者。試想,權能者的訓示多麼崇高,然而,又有多少懦弱的靈魂依然處在何等卑下之境。以篤信之翅翱翔於你們的主,大慈大悲者的聖筆所拓展的天堂之人,是榮福甚大的。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15 侯王行在正道會表現出什麼樣子?巴哈歐拉這樣勸戒君王: 勿逾越中庸的界限,公平地對待為你服務的人。根據他們的需要來惠賜他們,而不是讓他們累積財富以裝飾自己,裝點家園,和獲取對他們無益的東西,而成為奢侈浪費的人。要以不偏離正義的原則對待他們,以致於沒有人因此受苦或縱情於奢華。這才是最大的公平。 願你能接受我的勸勉,當致力於以公平正義來統治你的子民,以致上帝能高舉你的名聲,將你正義之聲傳播至全世界。當心,以免你以犧牲你的子民為代價,而為你的大臣們加官晉爵,封疆進祿。你要擔心害怕聽到窮人和正人君子,在一天伊始,便為生計之所苦的嘆息聲,當做個對他們寬仁大量的國君。誠然,他們是你世上的寶藏。因此,你當如保護你的寶藏一樣地保護他們,以免圖謀掠奪之人從你手中將之奪走。當查詢他們的事務,每年,甚至每個月,都該去瞭解他們生活的實況,莫落得個怠忽職守的國君。 每一位君王都當如太陽般慷慨,太陽滋養萬物生長,施惠於每一生命份內所需。萬物所受的恩惠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萬能者,全能者上帝所命定。君王得像浮雲般慷慨悲憫,自在灑脫,在至高的命定者,全知者的命令下,為每一片土地灑下甘霖。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 114 返回主(表)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