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Tao Te Ching Chapter 2

2nd ChapterWhen beauty has been emphasized, the ugly becomes notable.When good has been favored, the evil is opposed.Being and nonbeing, manifest and conceal each other;The difficult and the easy complement each other;Long and short contrast each other;The high and low tilt toward each other;Voice and sound harmonize each other;Front and […]

Tao Te Ching Chapter 1

1st Chapter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What cannot be named is the source of the power of creation (the beginning).What can be named is the source of becoming (the place to be formed and nourished).Perceiving […]

道德經 第 2 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非善的存在。所以有和無是因相互的有而有,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傾側,音與聲互相應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有相世界的相對存在性。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不以此相對存在而妄加區別),他行的教化是不會在言語上強調其區別性。協助萬物在自己的狀態下運作及進步而不遺餘力,創造萬物卻不以只是工具來對待他們,化育及供應他們所需卻不自以為有功勞,萬物有所成就也不把其成就視為自己的成就。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分別心是人們意識心而有的,是虛妄的,它不是來自真心。在上帝教導(宗教啟示),我們不難發現天帝以勸戒(或戒律)的方式期望我們遵守,目的在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心;放下分別心,就能回歸真心。若我們遵行天帝的勸戒去作,我們也可以因此學會分辨什麼作為是來自妄心,進而更清楚意識心與真心的差異。這要在生活境況中去操練。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不要責備受施的人和損害他,而使你們的施捨變為無效,猶如為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謀取名譽)而施捨財產,並不信真主和後世的人一樣。他譬如一個光滑的石頭,上面鋪著一層浮土,一陣大雨過後,使它變得又硬又滑。他們不能獲得他們所施捨的任何報酬。真主是不引導不信道的民眾的。 ── 古蘭經 2(黃牛) :264 這句話告訴我們,若施捨後又責備受施的人或言語上的損人,這種施捨就非出於真誠心。非真心的,在人眼中即便看似好事,在天帝眼中這種供奉(offering)是沒有功德的。聖人不以分別心而利益人,以「無為」之作行「無言」之教,這也是追求真理、行於正道者該用的心。 每個人被創造時都有自己的稟賦,每個人來到這塵世都有自己要努力去達成的進步,每個人要靠自己的意志去展現出那被賦予之稟賦的極致。每個人的人生起伏,都是為了達到那個極致目標而有的,每個人要努力去跨越自己進步的門檻,這是每個人在此生都有的相同命定與功課。 須知,所有的人是按上帝所創製的本性而被創造的,祂是護衛者,自生自在者。祂預先命定了每個人一定的稟賦,如同祂在偉大的典藏書簡中所註定的那樣。你擁有的潛能,只有透過自己的意志力才能表現出來。你的行為便能證明此一真理。──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77 「多樣化」是上帝的創造特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這是創造的「多樣化」。每個人多要靠自己的意志力去開發自己的天賦。但很多人卻不知道要去開發自己的天賦,反而把精力放在分別心上,在分別心中爭競、在捍衛自我權利中求生存,使創造「多樣化」的美麗成了人類的分化與衝突。上帝創造人類的多樣化,其中有一用意是要人類在開發自己稟賦過程中,可以互相學習與相互效益,學習如何與他人的稟賦協調,達到共創社會的和諧。相互扶持與協調要達到什麼程度?阿博都巴哈告訴我們:   上帝乃是一切存在的開始和終結。上帝創造了一切,一切都將復歸上帝。因此,你們要全心全意愛人類。如果你遇到一個窮人,就去接濟他;如果你看見一個病人,就去醫治他;如果遇到受驚者,就去安撫他;你們要給怯懦者以信心和勇氣,給無知者以教育,給陌生者以幫助。我們要傚法上帝。看看祂是多麼仁慈和親切地善待芸芸眾生,追隨祂的榜樣吧!你們必須按照神訓誡律對待世人,也就是說,要像上帝那般仁慈地善待他們,因為這是人類世界能夠成就的最高功德。 ──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8/29/1912 演講 上帝創造是完美的。試想想,若沒有生病(身體的或精神的),我們又怎麼懂得珍惜健康;若沒有貧乏(物質的或精神的),我們又怎麼知道富有的恩典。正是因為這種對比的安排,讓人類有求進步的環境。進步與否,在於人們自由意志的選擇──選擇本性中有拘限的自然本能或選擇靠意志力去展現內在神性的無限──就在選擇中人們或進步(回歸天帝)或墮落(陷於我執)。在人生歷練中,人們或攀升、或貶抑自己,就在這歷練過程中漸漸訂出了自己靈性地位的高低。在天帝的眼中,人的高低是在於靈性進步的程度,與財富地位完全無關。 施捨是進步的方法與途徑,藉由施捨[物質面],我們學習超脫世俗(消融意識之分別心)並慈悲對待人[達到精神面的進步],服務與布施是追求靈性/精神進步的途徑。 返回主(表)頁面

道德經 第 1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已經不是永不變的『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已經不是永不變的『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那無形力量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那力量起作用的變化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外在現象是內在奧祕起作用的呈現,裡與外是有著交互的關聯)。這兩者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洞悉創造之奧妙及通往上帝知識的門徑。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為什麼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上帝是無所不能的,但祂的偉大超越了人類的理解極限。我們不能把上帝限制在某個範圍內。……上帝是亙古存在者,是無所不能者,祂的屬性是無限的。祂之所以是上帝,乃是因為祂的光輝、祂的統權是無限的。如果祂受限於人類的觀念,那祂就不是上帝了。……無所不能的至高統權,如此超凡奇妙的神,又怎麼能夠被限制在人類有缺陷思維的範圍內,被術語和定義所概括? ──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 祂來自永恒,從未有同儕或夥伴;沒有任何名號可以跟祂的聖名相提並論;沒有任何筆墨能形容祂的本然;也沒有任何唇舌能描繪祂的榮耀,祂將永遠地、無限地超越除祂之外的任何個體之上。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78 觀妙與觀徼須要兩種不同的智光,觀『有』之徼須要人性靈的智光,而觀『無』之妙則須要神賜予神聖智光的恩典。追求信仰、追求神,就是希望神賜予神聖智光,幫助我們看見上帝王國的奧祕。 太陽的可見光讓我們看清周圍世界的美麗,智慧之光給予我們知識和理解力。但是,儘管太陽可見光使我們看得見萬物,卻不能給我們認識萬物或理解它們魅力所在的“能力”,因為它沒有智慧和意識。只有“智慧”之光給予我們知識和理解力,沒有它,我們的肉眼就毫無用處。這種智慧之光是所有光明中的最偉大者,因為它出自“神聖之光”。智慧之光使我們有能力認識和理解一切存在事物,但只有神聖之光能使我們的眼睛看見無形的事物,能使我們看出幾千年後才會大白於天下的真理。是神聖之光讓先知們預見了兩千年後將要發生的事,而我們現在目睹了祂們的遠見變成了現實。所以它就是我們所要尋求的光明,它比其他任何光明更偉大。── 阿博都巴哈,巴黎談話 返回主(表)頁面

上帝之愛在創造界的徵象 The signs of the Love of God

“When we observe the phenomena of the universe, we realize that the axis around which life revolves is love, while the axis around which death and destruction revolve is animosity and hatred.” ── ‘Abdu’l-Bahá「在觀察宇宙現象時,我們會發現生命所繞旋的軸心乃是愛,而死亡和毀滅所繞旋的軸心乃是敵意和仇恨。」 ── 阿博都巴哈 In the mineral kingdom, the power of love is showing in the composite substance […]

觀照心/觀照自性

一、認識自身的靈性,或有人稱自性,我們要從內心觀照開始,這裡我們從佛學中的「五心所」來談怎麼在煩惱升起時觀照心。也談談如何走出煩惱。 覺知心,就好像有「微明」,在愈陷愈深前就有覺知,這能使大煩腦不會產生。一般,在沒有覺知的狀況下,我們在生命中經歷著事件,並在這些事件的經歷中,起著種種煩惱而不自知。它在「五心所」發生的流程是這樣的: 觸:事情開始發生時,事情觸動了心,心好像有感覺,但不明顯。 做意: 心在看,心對事情有判斷,事情開始在心有了作用,也就是事情與心有了關連。 接下來是受:事情在心的感受愈來愈明顯;若我們觀照心,會看見感受隨著事情變化而也在起變化,心有波動。 再下來就是想: 心會開始追究事情,每天關心著事情的變化,因為關心,也不知不覺陷入其中,所經歷的事情是那麼切身,陷入的程度是~感覺那事件與自己是那麼息息相關。 再來就是思: 心進入了應對境界的狀態,心開始產生對付境界的作用。若我們沒有覺知,就處在不知不覺的本能反應中。 也就是感到害怕時,就有害怕的本能反應,每個人的反應方式不同,程度也不同。 五心所的觀照心方式是對心一段時間的觀照,看看心在一段時間裡對特定人或事件的感受、動向、回應等,及心隨著事情演變時的變化。 大家可以想想在最近發生的社會重大事件中,我們的心是怎麼從事件開始、隨著媒體的牽動,漸漸走到今天的心境。我們也可以想想最近很煩惱的事,事件怎麼開始,怎麼在很在意中,不知不覺的愈陷愈深,讓所經歷的事情成為心的綑綁,陷在綑綁中,也看看我們怎麼對付那事情來的感受。 看看煩惱是不是都在不知不覺陷在感受中而產生的呢?我們的煩惱與心的感受息息相關。 ************************************************ 二、知道事件怎麼在心起作用之後,接下來我們談談怎麼從「不知不覺」成為「明心」。 我們所經歷的事件,心一定會有感覺,心也會知道事情在變化,也就是五心所的觸與做意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怎麼領受、產生了什麼感受,在領受中怎麼去做回應,我們是可以從不知不覺的本能反應中,讓它變成可以掌握。這種變得可以掌握的操練就是在學習駕馭心。 在受的部分,我們本來對感受隨著事情的變化在起波動沒有覺知,我們要開始覺知心,去覺知事情產生變化時,心的感受產生了什麼變化;去了解心感受是隨著事情變化而變化的。這種變化的觀照,是可以認識心是怎麼在事情上起作用的。 受,也就是觀照心的感受,清楚知道感受,才能面對感受,觀照事情變化時感受的變化。 ***************************************************** 三、明心的首要步驟就是覺知感受,再來就是想的部分:對事情的追究,我們要轉向內心,去追究理法。用理法去轉世俗的意識心。 譬如像我對某個人很生氣,他做的很多事讓我很生氣。我就去想,他做的那些事侵犯了我的什麼感受讓我很生氣,或他做的那些事,讓我產生了什麼不確定、不安感、被占便宜、被侵犯、權益受威脅或被損等等感受…。再想想,我在乎他的每個作為,我是不是在追究那個人是不是繼續在做那些對我會產生那種我不喜歡的感受的做為? 我們對事情追究,往往是因為與自我的利益相關。感到被疏忽,其中有想被重視的自我在作祟,也有想保障自我被尊重的權益。在忽被尊重或在忽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是有自我的。我們在忽的時後,這其中都是牽涉到自我的,有喜好厭惡或利益的。 我們要看見我們為什麼不斷追究,要看見在忽的是什麼,才能去打破那在忽的慣性。這往往與不喜歡的感受有關,是從前面的「受」來的。 我們要藉由理解自我到底在對抗什麼感受,才能用理法去放下那感受。 譬如經上勸我們要謙卑、不要在乎世間榮辱,也要放下種種喜好與厭惡,這所說的勸戒之法,是為了幫助我們放掉世俗要我們很在忽的那些價值觀。轉識就是要從上帝的價值觀,去改變世俗的價值觀。世俗的價值觀往往是人們分別心而產生的,分別心產生的都是虛妄的,那會使人陷入自我;用上帝教導的價值觀,可以幫助我們心回到平靜,回到宇宙天地運作的理法,回到無我。 所以轉識,是藉著從讀經、祈禱、默思去接受啟迪/神的光照,以理解這些事情背後要讓我們理解的那理法/真理。 *************************************************** 四、明心,藉由覺知了「感受」,我們認識了自然本能的反應是對感受的喜好與厭惡反應;覺知「想」,知道心在追究的是什麼,認識了其中有自我與世俗價值觀在作祟,再來就是覺知「思」的部分: 我們要如何讓心從對付境界的狀態,轉為認知、理解、而接受的狀態。 我們看見了為什麼對事件的人事務不斷想去追究的原因,也看見了我們在排斥的感受,那接下來我們怎麼從排斥變為接受?接受是一種智慧,當我們理解而變得能夠接受了,也就是轉識「成智」成功了,智慧升起了。 這一步沒有祕訣,就是要不斷提醒自己,用經文的力量幫我們克服。每次那個人再次做了某件事,同樣的感受又升起時,我們要不斷用理法提醒自己,藉由祈禱與讀經,讓神來的靈性力量幫助我們克服。 這裡的克服,就像是靈性肌肉的鍛鍊,要靠我們的意志力與毅力,需要一點點時間去操練。就像我們鍛鍊肌肉一樣,需要時間、也要毅力。這也是學習駕馭心的時候,自然本能想往發洩情緒的方向去,我們要靠意志力將心引導向神聖光輝的方向。靠意志力使我們的心不再用本能去反應。 剛開始要克服很難,但漸漸地,就像肌肉鍛鍊起來了,會愈來愈容易用轉識達到駕馭心。成智,是因為成功地克服那虛妄心及那虛妄心來的感受,從人的價值觀超脫出來。因為超脫了出來,看到經上為什麼這樣勸勉,領悟了經上所說的道理,也體會那道理是在幫助我們達到靈性更高的境地。領悟了經文所說的道理,也提升的領悟的境地,就是智慧增長的,也就是我們藉由經文轉識成智成功了。這些觀照與操練,是在生活、生命所經歷的事件中去操練。 但願這樣的解說,可以對「轉煩惱成菩提」有所助益。 ***************************************************** 五、「轉煩惱為菩提」也就是轉識成智的步驟,這是從了解五心所的觸、做意、受、想、思怎麼在心起作用,然後藉著觀照受、想、思去覺知心,並在心態與心念的調整過程中去認識如何轉識成智。因為對五心所的覺知而清楚知道我們的情緒在反應什麼,因為知道我們反應的理法與天道、正道的理法哪裡相背,我們去把相背的矯正過來。如此,用這樣的方法不斷的去矯正心態與世俗的觀念成為利他與正道的觀念;當我們一個個矯正過來時,智慧就會更加顯現,我們也能更容易克服困難,這些都是從觀照心開始,在事情的經歷中去操練。 佛陀所說的「無明」,也就是我們對五心所怎麼做用沒有覺知,我們依照著自然動物性本能在反應,依照對感受的喜好厭惡對外境在反應。而「明心」,就是對心有所覺知,知道怎麼在心作用的細節裡如何去調整與掌握方向,去調整心態或心念。當我們知道怎麼用這些步驟時,我們就清楚心的動向了,「清楚心的動向」也就是「明心」了。 也就是說藉由明心這五個步驟(清楚知道對事情有了感覺,心知道有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對心產生的感受,知道心對事情是否有追究與執著,知道怎麼去探究理法來調整不順的理法,知道心是不是在對付境界,知道怎麼不去對付境界來的感受,而轉為接受或處理它),我們在觀照心時也觀照自性。自性「體」是藉由心產生「相」、並起作「用」的。我們在觀照心的意識動向與感受來的種種作用時,意識的動向~就是自性起用在心顯現「相」的變化,怎麼應對感受~就是自性起用藉由心產生的作「用」。觀照心,就是觀照自性起用在心顯的「相」與產生的作「用」結果。自性本體含藏什麼我們無法得知,本體含藏萬有,但也只有在起作用時才能看得見本體的存在,我們只能藉由自性在事件中、在心的起用上去認識自性。所以觀照心的種種,就是觀照自性起用的種種,就是觀照與認識自性。 「明心見性」後,是見性之悟後起修,我們要超脫於自然的動物性本能,使自性裡的神性展現出來。觀照動物性本能與神性的消長,就是看著自己內在靈性生命的成長,這過程我們倚靠上帝的恩典,也就是上帝聖言的力量及靈裡的神聖啟迪與神。

A letter from Albert Einstein to his daughter 愛因斯坦給女兒的一封信

In the late 1980s, Lieserl, the daughter of the famous genius, donated 1,400 letters, written by Einstein, to the Hebrew University, with orders not to publish their contents until two decades after his death. This is one of them, for Lieserl Einstein. 1980年代後期,著名天才愛因斯坦的女兒利瑟捐贈了1400封愛因斯坦寫的信給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告訴女兒他死後二十年才可以向大眾公開信件內容。下面這篇是給利瑟的其中一封。 “When I propose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