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道德經 第 51 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章的「道」可以看作「天帝」。道德經的「道」,有時指「天帝」,有時指「天帝的屬性」,有時又是指「天帝之道(之法、維持秩序的規律)」……這也意味著認識「道(上帝)」,只能透過種種上帝 (道)的徵像去認識。) [譯文]「道」創生萬事萬物(給予生命、注入靈性力量),然後用「(美)德」孕育、培養他們。萬事萬物在化育中漸漸成形、有了各自的模樣與個性,在環境造化下產生了不同的結果。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以「(美)德」為珍貴。「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給萬物生命(注入靈氣),並在萬物培養出「德」,使生命的美善可以展現出來。上天是這樣生養萬物,卻對每個生命不加以干涉,也不加以宰使(指使、命令),順其自然發展。因而,道生成萬物,養育萬物以「德」,使萬物成長,培育生命,使生命能夠長成並結出果實,這是上天對創造物的撫養與保護。生有萬物而不據為自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宰使他們,這就是玄妙的「道」的美好品德(屬性特質)。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生命化育到底最終的目標是什麼?聖尊說: 靈性之子啊!你們是我的寶庫,珍藏著我的知識寶石和奧秘珍珠。你們要好好保護——我的僕人中有異己者,我的子民中有邪惡者。 ── 巴哈歐拉,隱言經上69 讓我們自己發現被創造的高貴與富足,看見自己蘊藏著寶藏。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50

50th ChapterBetween birth and death, three in ten nourish their inner being;Three in ten don’t care for their inner being, which leads to withering and death;Another three in ten could live longer, but they make wrong choices, which leads to early death.Why is this so?Because the more they cherish life, […]

道德經 第 50 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也。 [譯文]來到這世間的,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滅亡的,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只顧愛惜肉體生命卻淡薄靈性生命。(一個愛惜靈性生命的人,也會愛惜自己的與他人的肉體生命)所以有人說,善於愛惜生命者,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不會受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於其身無處伸爪,武器於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不致生命於死地,因此也不被如此對待。(這是天帝的好生之德,愛惜他人生命的,他的生命也會被憐惜)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古蘭經有這麼一段話清楚說道: 真主是信道的人的保佑者,使他們從重重黑暗走入光明;不信道的人的保佑者是惡魔,使他們從光明走入重重黑暗。這等人,是火獄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 ── 古蘭經 2:257 什麼是「信道」?又為什麼不「信道」就處在黑暗?這像佛陀說的,眾生多活在「顛倒見」。我們的內在生命是外在肉軀的作為與動力來源,當我們不知道「內在生命才是人類真正的生命,給那生命健康的環境才是護生」時,那個生命是否健康、是否受到良好照顧、是否已處在危險中? 沒有「信道」,就好像未受靈性教育、不知道怎麼知道自己生命的狀態,不知道如何養護那靈性生命一樣。若我們把那內在生命看成一棵在成長的樹苗,未「信道」就好像樹苗沒有神聖陽光、沒有靈性的甘霖澆灌一樣,樹木是需要陽光的,它不是苔癬、也不是蕨類。若我們學習照顧內在生命,也學習如何檢視它的健康程度,那麼那生命就能在天帝的護佑中成長。上帝啟示中勸勉的話看似嚴厲,但若我們知道不好好照顧靈性生命的危險程度,那麼,我們也就能了解那嚴厲話語背後的愛意。那是天帝的愛啊!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49

49th ChapterThe sage has no idle fancy and vain imagination; he is selfless, his heart is focused on the needs of others. He is kind to the kind;He is also kind to the unkind because the nature of his being is kindness.With this good quality, he inspires others to be […]

道德經 第 49 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聖人之在天下歙ㄒㄧ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譯文]聖人沒有妄心、沒有私心,以百姓的心為心,以百姓的利益為利益。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們;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們,有這樣的美德,就可以使人向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們;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們,有這樣的美德,就可以使人開始守信。有道的聖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慾意,使天下的心思歸於樸實。百姓們都專注於耳目感官的追求與分別,有道的聖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沒有感官耳目的慾望與分別)的狀態。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聖人皆孩之」,聖人的心是怎麼樣的心呢?阿博都巴哈說: 「你們應召喚人們歸向上帝,吸引人們效法上天眾聖的榜樣。願你們成為孤兒的慈父,無助者的庇護,貧者的寶藏,患者的醫治,你們要成為受壓迫者的救助者,貧弱者的扶助者。時刻意想為世人服務。不在意自己所受憎惡和排斥,鄙視與不公,你們要以德報怨。願你們誠摯人慈,不可偽善。讓上帝所鍾愛的毎一個人專注於此:體現主對人的仁慈;傳達主給予的恩寵。他應幫助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他應提高每個人的品性,轉變人們的思想。如此,神聖指引之光將大放光芒,上帝的賜福將撫育全人類成長。因為愛是光,無論它寓於什麼居所;而恨是黑暗,無論它匿於什麼巢穴。上帝之友啊!你們要力求永遠驅散黑暗,如此,那隱藏的奧祕或可昭然於世,萬物隱祕的本質或可顯露於世。」 ── 阿博都巴哈 ,阿博都巴哈聖文選集 1.7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48

48th ChapterAs we acquire worldly knowledge, we think we benefit day by day, but Tao (true knowledge) is lost day by day.In the practice of Tao, we need to detach and detach until we can do things without self.Without self, there is nothing one cannot accomplish.If you want to earn […]

道德經 第 48 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求學的人,是講究知識的增添的;求道的人,其講究超脫世俗、放下世俗的,才能進入真理的豐富。求道的人,要把各種世間求名利的知見放下,要不斷的消融自我,直到利他時不感覺有「我」在利他的「無為」境地。如果統治者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所作之利民之事就沒有不被成就的。因此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擾民,要人民作這作那的來應自己的「想要」,那他的治理就很難使民心歸順。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與上一章「不行而知,不見而名」是互相呼應的。真理與智慧是向心內求,與塵俗無關。神說讓看世俗的眼為盲,聽世俗的耳為聾,淨空世俗求利益的知識,才能享有真理的真知與那真知中蘊藏的精神財富。享有那上天的財富與智慧,才能使民心歸順,真正取得天下。 塵土之子啊!以你的肉眼為盲,讓你能看到我的聖美;以你的肉耳為聾,讓你能聽到甜蜜和諧的聲音;以你一切的學識為空無所有,讓你能共享我的智慧;潔淨你,遠離那塵俗的富貴,讓你能永遠分享我無窮的財富之洋。除我聖美之外,你的眼無視一切;除我聖言之外,你的耳無聽於一切;除對我的認知外,摒棄你一切所學;如此,以清晰的洞察力,一顆純潔的心與傾聽的耳朵,讓你得以進入我神聖的殿堂。 ──巴哈歐拉 ,隱言經下11 天帝的話語(真理)是運用在多方面的。也就是說,遵循了上帝的話語去做,就會發現其中的智慧與財富。遵循戒律去行,才能發現精神財富;有了那精神財富,也教導人如何獲得那精神財富。給人那精神財富,那才是給人民真正的幸福,且是永恆的幸福。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47

47th ChapterWithout going out the door, one can know the world (from the world’s influence on people around him).Without looking out the window, one can understand Tao.The more one seeks knowledge outwardly, the less true knowledge he has.(True knowledge and wisdom are from the Creator, it can’t be found unless […]

道德經 第 47 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譯文]不須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用望窗外看,就可以認識維持創造界秩序的運行定律。反而心一直向外追求知識的,他所觸及的範圍越遠,他所知道的內在知識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遠門卻能夠知道事理,不必眼見為憑而能道(說、名)出其所以然,不用妄心(用真心)去作的事,那事情就可以被成就。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若我們在世間所學的是為了知事理,老子的意思是事理在人心,看了很多事,若沒有用洞察之眼去洞悉,就算走遍天下、看遍種種現象,還是一無所獲。若常常回到心來省思,就算簡單的事情,也隱藏諸多事理在其中,不出遠門就能理解許多事理。 滿懷慈悲者已賜予人類洞察與聽聞的能力。有人把人比喻為「小宇宙」,其實人應當被視為「大宇宙」。人被賦予的潛能,人活在世上的最大使命,以及他與生俱來的優越性,必然要在這上帝所應許的日子裡完全顯現出來。──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62 若要學習真理,人心要轉向造物主──天帝。上帝若要讓我們明白奧祕,在祈禱與默思中尋求,祂就會在意識中讓我們明白事理。祈禱與默思中的真理探尋那是更高的奧祕,但人的靈性感知具有這種潛能,只要人們誠心、謙卑地追求上帝,就能體驗其中的奧祕。 塵土之子啊!以你的肉眼為盲,讓你能看到我的聖美;以你的肉耳為聾,讓你能聽到甜蜜和諧的聲音;以你一切的學識為空無所有,讓你能共享我的智慧;潔淨你,遠離那塵俗的富貴,讓你能永遠分享我無窮的財富之洋。除我聖美之外,你的眼無視一切;除我聖言之外,你的耳無聽於一切;除對我的認知外,摒棄你一切所學;如此,以清晰的洞察力,一顆純潔的心與傾聽的耳朵,讓你得以進入我神聖的殿堂。 ──巴哈歐拉 ,隱言經下11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46

46th ChapterWhen the world follows the Tao,horses work the fields.When the world does not follow the Tao,War horses are bred in the fields.The biggest mistake is desire, the biggest disaster is not being content, and there is no greater retribution than greed.Therefore, if one knows contentment and is content, t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