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會想爭取名義而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老百姓就不會想從那獲取財富而去偷竊;不去激起人們想擁有的貪念,民心就不會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除會激起百姓心機的種種分別知見,使人民擁有內在的滿足,減弱百姓的競爭志向,增強百姓追求精神骨氣的趣向,經常使老百姓沒有取巧欺詐的知見,沒有物質的慾望。使人民知道什麼對其生命有益、什麼有害,因而不敢去做損害自己之事。聖人順應此自然「無為」的原則去做,天下就沒有不能治理的了。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人的高低,不在於外在的財富權力,而在於內在的德行與真悟。所以「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意指培養人的誠實、美德,智慧和聖潔的品行。
人生的起伏,是天帝培養我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若我們不想跨越自己的障礙而責怪人帶來了困難,或歸於因果業障而消極頹喪,那會不知不覺中陷於「退步」。這句話也警惕我們「心虛」、「志弱」、「有知(世間偏見)」、「有欲」多是靈性進步之障礙,也就是「業障」了。
曰:誠實、美德、智慧和聖潔品行有助於人的提升,而詭詐、欺哄、無知和偽善降低人的地位。以我的生命為誓!人的榮耀不在於外飾或財富,而在於德行和真悟。 —巴哈歐拉 ,天堂聖言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