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 7 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存在,所以能夠長存。因此,有道的聖人以滿足他的的需求為先,在後面輔助人們,他以輔助的方式引導人,反而更能引導人。他將自己安危置於度外,反而因此更加保全了自己。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更能成就他自己。[若一個人讓他人的利益優先於自己的利益,反而因此他更利益了自身;若一個人把自己度身於事情之外,就不會被捲在風波,反而更能公正的把事情處理而功成身退。]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巴哈歐拉在啟示給蘇丹國王阿博都•阿齊茲這樣說,君王若能慷慨如天帝,萬能者必慷慨施恩於他。 每一位君王都當如太陽般慷慨,太陽滋養萬物生長,施惠於每一生命份內所需。萬物所受的恩惠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萬能者,全能者上帝所命定。君王得像浮雲般慷慨悲憫,自在灑脫,在至高的命定者,全知者的命令下,為每一片土地灑下甘霖。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14 耶穌基督,為了使上帝救贖的恩典、天國的福音能降達人間,祂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是耶穌基督的「以其不自生」,而精神永存人心「能長生」的寫照。祂的無私,使祂能「成其私」,成就了祂「天地寶座之主」的地位。 同樣的,這天啟的上帝顯聖者 ── 巴哈歐拉 ── 承受了種種苦難,也因此使祂的神聖光輝照耀人間,帶來了天國的曙光,並使天國的腳台在人間座落。這真理是要用洞悉之眼去發現。經書中的真理,是靠著對事情的觀察,在不斷演變的事情中,看見(洞悉)那理法,真理隱藏在事情中。 亙古美尊願意承受鐵鐐的束縛,是為了使人類能從其枷鎖中得到解放;接受在這最森嚴的堡壘做囚徒,為得全世界都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祂嚐盡了痛苦之杯的殘渣,是為了使世人能得到恆久的快樂而充滿歡欣。這是你的主,滿懷恩德者,大慈大悲者的憐憫。上帝為一的信徒啊,我願意接受屈辱,為了你們能崇高居上,飽嚐百般的折磨,為得你們能繁榮富足。為重建世界而來的祂,且看,祂如何地被那些自稱與上帝為伴之人逼迫,而屈居在這城市之中最荒涼之城!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45 若人行在正道,效法聖者的無私,人就能成就自己靈性品質,也會受到天帝的護佑。天帝是正義者,眾人的庇護者,避難所,保全一切者。祂是眾人的救助者,眾人所央求者。祂是艱苦中的救難者救難者,自有永有者。 返回主(表)頁面

道德經與聖書之連結

道德經含藏智慧,因為其中傳達的策略是與上帝啟示的方略相當的。只有當人類遵照上帝方略去做時,真理才能成為人類的智慧。智慧是一種神聖力量,靠著它才能帶來人類世界的改變。 從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最好的治人(或助人)方法是培養人民的美善品德。從個人生命成長角度看,培養美善品德,可以開發一個人的潛能,這可以利己也利益眾人。在我追隨巴哈歐拉教導之後,我認識了上帝教導(宗教)是不斷演進的靈性教育課程;再回過頭來看道德經時,我發現,老子的哲學(流傳於中國古老的哲學)有上帝教導的真理 ── 神聖哲學。也就是老子之前的中國,早有天帝的教化。上帝知識是神聖哲學,也是人類知識的本源。今天,巴哈歐拉帶來的新啟示,已開啟了人類靈性教育的新篇章──神聖科學。就像人類今天可以探索有形宇宙奧祕一樣,人類今天也具備了能力去探索無形界域之上帝王國的神聖奧祕。 道德經只傳達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嗎? 創造界展現的種種,都隱約在告訴我們上帝的徵象;自然是上帝意志的展現。所以老子藉由自然所觀察的「道」是上帝徵象的表達。也可以說,道德經也傳達著「人與天帝」的關係,遵循「道」去行,人與天帝關係就可建立。在這裡的譯文,除了傳達老子話語的意義,我們也試著將聖書告訴我們的上帝徵象與老子所觀察的道的徵象串連起來。但願藉此連結,可以使已經追求老子智慧的人、在真理追求道路上有新的發現,也能看見今天上帝啟示的天國奧祕,對創造萬物的天帝有更多的認識。真理探索是寬廣無止境的,神聖科學的奧祕與認識上帝/道是無止境的。今天巴哈歐拉已為人類開啟了真理的新篇章,揭開了亙古奧祕的面紗。 曰:自然的實質乃是我的名號—造物者和創造者—之體現。自然是上帝的意志,是上帝的意志在這個偶然世界並通過這個偶然世界的表達。自然乃是那位命定者、全智者的天意表露。自然賦有一種力量,其實在就連博學之士也無法領悟。確實,明悟者除了認知我的名號——造物主所發出的璀璨榮光外,其他一無所知。── 巴哈歐拉,智慧書簡 天帝並非有個像人類的樣子,天帝也非人的感官可以覺察。 上帝是無所不能的,但他的偉大超越了人類的理解極限。我們不能把上帝限制在某個範圍內。人類是受限制的,而神的世界是不受限制的。給上帝加諸限度只能表明人類的無知。上帝是亙古存在者,是無所不能者,他的屬性是無限的。他之所以是上帝,乃是因為他的光輝、他的統權是無限的。如果他受限於人類的觀念,那他就不是上帝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儘管這些都是不喻自明的真理,可人類卻不斷地給上帝,給如此榮耀、輝煌、無限的神築起限制的牆壁和藩籬。想想他創造的無窮無盡的現象,它們是無限的,宇宙是無限的。有誰能說清楚它的高度、深度和寬度?它是絕對無限的。那麼,無所不能的至高統權,如此超凡奇妙的神,又怎麼能夠被限制在人類有缺陷思維的範圍內,被術語和定義所概括? ── 阿博都巴哈 人類認識天帝只能從祂展現在創造界的徵象、屬性去認識,屬性包括靈性美德、神聖知識、普世聖智……這些都是上帝啟示的真理中試圖告訴人類的。佛陀、先知、上帝顯聖者都是上帝在創造界完美的展現,從祂們在世間所示現的,以「洞察之眼」觀之,可以看見天帝完美的徵象;從這些聖者身上,人類可以認識天帝的屬性。 所有人類所認識可見或不可見的上帝徵象,都是從上帝自然性(「體」)顯現的「相」與「用」;「相」與「用」可以是靈性品質的展現,也可以是祂大能運作的動向與產生的結果。人類所被賦予的能力,只能從本質的「相」與「用」結果(也就是上帝在創造界展現的徵象、名號、屬性)認識上帝。人類的能力永遠無法認識上帝的本質,但人類可以認識從本質顯現出來的徵象,也就是「體」展現出來的「相」與「用」。顯聖者的美好品質是祂們靈性「體」的「相」,祂們做事的智慧與所做的事是「體」的「用」。人類隨著靈性品質的提升,人的靈魂「體」所顯現的「相」就愈來愈美麗(心的美麗);而當人愈來愈有上帝做事的樣子並展現祂的智慧時,那就是靈魂「體」所顯現的「用」。「體」、「相」、「用」都是指靈性說的。 人類也可以從自己身上認識上帝徵象。一個人在接受神聖教導中,在培養理想能力(靈性感知能力與敏銳度、靈性美德、神聖知識、普世聖智)過程中,就會發現隱藏在自身裡那些理想能力所帶來的潛能,並隨著理想能力的開發在自己身上看見天帝的徵象。 「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世紀 1:26)」 當我們可以遵循道德經所言去行時,當一個人做事的理法符合「道」時,我們也就漸漸有了上帝做事的樣子與特質,這是精神層面的樣子。一個人對世界的回應是根據他自性的狀況回應的(自性現)。當一個人心靈愈來愈純潔與聖潔,他的自性就會愈來愈接近上帝的意志。理解上帝的做事原則,並訓練自己照著那原則去行,那麼他就能使自己做事的樣子愈來愈有上帝的樣子。老子所強調的作個好君王的原則,就是上帝的特質,從這些特質,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統權,並在遵循「道」去行時漸漸體會名號「萬主之主」的偉大。遵循「道」去行才能領悟天帝的偉大,更認識天帝。 我們必須努力按照榮耀之主的意願去做,盡力遵循他愛全人類的方略。上帝方略所隱含的智慧乃是實在和真理,而人為的政策是非本質性的,受制於我們的有限理解。上帝的方略是無限的。我們必須倣傚他的榜樣。── 阿博都巴哈 道德經談了很多上帝的方略(做事的準則),所以道德經隱含了上帝的智慧。道德經看似是治理國家、管理人事務的智慧,但如果每個天帝子民都能知道天帝的規矩、天帝維護創造界秩序的原則/方略,並且遵守它,那就可以使新世界秩序早點建立,並實現人類的一體與團結。遵循上帝教導的原則,是蒙天帝悅納的,也能使自己成為受祝福的靈魂。願每個人都是受祝福的! 章節列表頁

Tao Te Ching Chapter 6

6th ChapterThe Life-Giving Source of all Being (Tao/Ancient God) never dies.This is the mystery of Tao’s motherhood attribute, creator (giving birth) and sustainer.It is the mystery of the gate of creation. It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but can be perceived with insight.It continues to nourish; its motion never stops. […]

道德經 第 6 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生養天地萬物的道(亙古之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化育母性。這孕育和生養出天地萬物的母性,可以稱祂為天地的生命根源。生命源自於祂是那樣連綿不絕!祂的供應與從祂產生的作用是那樣無窮無盡。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谷神:(唯一真神)你當視唯一真神和萬物是分隔的,且無限超越於萬物。整個宇宙都反映祂的榮耀,而祂卻超越並獨立於祂創造的萬物之外。這便是上帝的獨一性真正的意涵。祂是永恆的真理,祂對存有世界擁有無可質疑的主權,祂的形象反映在整個造物界。萬物都賴祂以存,萬物也都倚恃祂以獲得生命延續的泉源。這便是上帝獨一性的意涵,其根本之原則。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84 玄牝:(聖言是祂化育萬物的玄妙,聖言不僅是話語,有祂統御的力量)為了向人類彰顯自身,祢諭令造生萬物,創設了宇宙。除祢之外別無上帝,祢是塑造者,創造者,全能者,至能者。 —巴哈歐拉,巴哈伊禱文 上帝何其榮耀!整個受造界是藉著上帝的意志而創生的,讚頌歸於祂的榮耀。無與倫比的亞當是通過上帝統御一切的聖言而造生的。聖言是智力的源頭、源泉、寶庫和啟端。一切創造都源自聖言,聖言是上帝元初恩惠的渠道。關於創造起源的真相,只有上帝知曉,上帝何其榮耀!不論在萬物生成之前還是之後,上帝的知識都包羅萬象。創造無始亦無終,創造的奧秘永遠不曾為人知曉。有關創造的知識,一直隱而未顯,並將永遠珍藏於那些神聖知識之寶庫中。 —巴哈歐拉,大同聖帳 你這位尋找極樂天國的人啊! 現世猶如人的軀體,上帝的天國猶如人的精神。看看人體的物質世界是多麼黑暗狹窄、它多麼容易遭受疾病侵害啊! 另一方面,人的精神世界又是多麼光明而充滿活力啊! 你要從這個比喻中明白天國的世界是怎樣向下發射出光芒,又是怎樣制定出律法而在塵世間產生影響的。雖然精神隱藏不見,但是它的影響力仍然像陽光一樣照射在人體世界上。同樣,雖然無意識者看不見極樂天國,但對於用自在之眼觀看的人來說,它仍然清晰如白晝。— 阿博都巴哈,阿博都巴哈聖文選 161.1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5

5th ChapterWe observe no kindness in Creation and see everything treated like a straw dog.A sage seems to show no kindness and treats people like a straw dog.Do you see that whatever happen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is like using a bellows?It looks empty, but the effect caused by it […]

道德經 第 5 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在凡夫的眼中,天地對待萬物像是不仁、沒有情感的,彷彿對待他們像草繩結的那用以祭祀的狗一樣;在凡夫眼中,聖人對待百姓像是不仁的,彷彿也像對待祭祀用的草繩狗一樣。天地之間發生的現象就像風箱一樣,事端的有,就像是因為風箱被鼓惑而起的,愈去煽動風箱它的作用就愈多(事情愈去煽動,事端就愈多、愈不能停止)。與其言多製造事端,不如保持話語適中、不多言。 (口舌容易煽動事端,多餘的話是人虛空的妄想妄念;妄想妄念生出來的事端,就像風箱那虛空在鼓動作用下產生的風。妄想妄念愈多,事端就愈沒有休止的時候。天帝或聖人祂們知道這塵世間的事物什麼是妄想妄念來的,所以祂們對待這類的事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不為所動的/不迎合凡夫的情理,這反而讓凡夫感覺祂們像是不仁,不把人們在意的事當作一回事。)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巴哈伊的經文有這麼一段話。 上帝不偏不倚,一視同仁。他供給所有,無加區分。收成分享人人,恩雨傾灑眾生,陽光溫暖萬事萬物。蔥鬱的大地供養所有的人。因此,普天之下的全人類都應該享有最高程度快樂、最高程度的安逸、最高程度的幸福。可是,倘若出現如此情狀:有些人快樂和安逸,有些人卻慘遭不幸;有些人積累了巨量的財富,有些人卻極度貧窮。那麼,在如此體制中,人們就不可能過得幸福,也不可能贏得上帝的青睞。上帝善待眾生。上帝的青睞存在於人類所有個體成員的幸福之中。凡配得上「人」這一稱號者,必須是為別人而不顧自身利益的人,必須是為所有人的福祉而犧牲自己安樂的人。不,更應該是為了人類的生命而不惜自己生命的人。這樣的人才是人類世界的榮耀。這樣的人才是人類世界的光榮。這樣的人才是贏得永生福佑的人。這樣的人才是臨近上帝門檻的人。這樣的人才是永久福樂的真正顯示者。若不然,人就只若飛禽走獸,盡顯動物世界那般的天性和癖好。這樣的人與動物有何區別?他有什麼天賦特質?他有什麼完美品性?一概沒有!動物反而更勝一籌:只想自己,無視其他。──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 9/3/1912 只顧自身利益的人,沒有活出人的樣子,在上帝眼中就會與萬物、芻狗沒什麼區別;過得不幸福時,也就感覺天帝不仁。但當人肯為他人的福祉著想時,就會感覺天帝對萬物一視同仁。 這句話也可以以另一種方式理解:塵世在上帝眼裡是虛幻之物而無價值的,那虛幻的程度就像處狗一樣,為著某種用意而短暫存在而已。 憑上帝的正義為誓!世界及其虛幻之物,它的光榮,以及它所能給與的歡樂,在上帝的眼裡都是毫無價值,不,甚至是卑賤的,比塵土還不如。但願人們能用自己的心去領悟。巴哈之民啊,將自己洗個透徹,滌除一切世俗的污染。上帝親自為我見證,塵世之物不適宜你們,將之捨棄,給那些想要佔有它的人吧,而將你們的視野集中於這最神聖而光明的願景。──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39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意義: 佛說 「一切法從心想」,也說「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本是不摻雜的,是阿賴耶識的。但由於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感受不同,所以從五根引申出來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綜合而有的「意」識(理解)也就不同;再加上末那識的「我執」程度不同,阿賴耶識的意念就產生了變化或起了種種扭曲。人類的分別心來自於「意」根對眼、耳、鼻、舌、身感受的解讀,是阿賴耶識上人們附加上的解讀。若人們在分別心上又摻雜了過往的經驗及那些過往經驗而有的我執,「唯識所變」的程度就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唯識所變的「分別」,也就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所以老子的這段話,也意指著口舌上的分別就像是風箱,再加上我執去煽動它時,事端就會層出不窮。 兄弟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 加拉太書 5:13 言論的自由是要有限度的,若只是放任自己情緒的發洩,或成為角力舞台,就成為「放縱情慾的機會」,而不是「用愛心互相服事」了。 巴哈歐拉勸戒人類要留心於妄想妄念在口舌上起的作用,它像一把刀可傷及或損毀靈魂。 一個真正追求真理的人須堅守忍讓與順從的美德,避免無謂的空談並保持緘默,因為口舌猶如燃燒的火焰,多言猶如致命的毒藥。有形之火,焚毀肉身,而口舌之火則吞噬人心與靈魂。前者的威力僅維持一個短暫的時間,而後者的傷害則持續百年。尋求真理者,當視誹謗為嚴重的過錯,必須避而遠之,因為它能撲滅心靈之光,扼殺靈魂的生命。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25 移居者啊!我造了你的舌讓你讚美我,不要讓誹謗糟蹋的它。如果自私的火燄擊敗了你,記住你自己的錯,而不要想我的造物之過失。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瞭解勝過他對別人的認識。—巴哈歐拉,隱言經下66 若我們忙於追究他人的過失,而忘了自己的過失,錯失了 「用愛心互相服事」的機會,事情在你、我推卸中就無法獲得改善,也就會以為事情沒有改善是因「天地不仁」── 神沒有幫助我們。這是人的錯覺,因為是人自己的過失,阻撓了接收神聖輔助。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4

4th Chapter Tao manifests from nothingness, has its effect on us, never in excess.Its mystery is profound.Its manifest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everything. If someone has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too sharp, Tao will smooth his edges.When someone causes strife, Tao will resolve the conflicts.When a person shines too brightly (is […]

道德經 第 4 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像萬物的祖宗。太鋒銳的,「道」會消磨他的鋒銳;製造紛擾的,「道」會使紛擾消除;太過出風頭的,「道」會調和那鋒茫;「道」會使人心回歸樸實,沒有特別突出的。「道」隱沒不見,又好像那麼實在的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經書上所提之「萬物之宗 、象帝之先」: 「宇宙之初爲上帝,沒有任何造物瞭解祂。」「初之時,主是單獨的,無人崇拜祂。」「上帝是單獨的,除祂之外,別無他物,祂將永遠是自有永有者。」須知,上帝的創造自永恆的過去即已存在,也將持續到永遠。它的開始沒有起點,它的結束也沒有終點。祂,造物者之名,預設了創造界存在的先決條件,如同祂的名號—人類之主,決定了僕人的存在一樣。──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78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是天帝的屬性。也就是說,當創造界失衡時,天帝的自然性就會對其有所回應,使過與不及得到調整。這也是佛陀所說的因果,善因善果代表著順乎「正道」,惡因惡果代表著違反「正道」。我們說災難降臨時,有天帝的智慧;也就是人們的處事方式與天帝的作事準則有出入,一股反作用力就會起回應作用。 當人們的作為造成普世秩序的失衡時,就會有一個反作用力。當人們在災難上找歸咎、在為誰來負責界定上喋喋不休時,若未能在觀念、心態上有所修正而回歸「正道」,事端還是會不斷出現。事情只是問題根源的表象,真正解決問題,要回到根本,反思那裡與「道」相悖並修正它,才是問題解決之道。 所以因果,並非善報或報應,而是在告訴我們的處事態度與方式是合乎了「正道」或違背了「正道」。面對煩惱、困難、挑戰與災難時,我們應該以更積極的態度去修正自己,藉著反思以回歸「正道」,這樣就能使「禍」轉變為「福」,成為上天的祝福。 困苦的百姓, 祢必拯救; 高傲的眼目, 祢必使他降卑。祢必點著我的燈; 耶和華─ 我的神必照明我的黑暗。 ── 詩 篇 18:27-28到那日,眼目高傲的必降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唯獨耶和華被尊崇。──以賽亞書 2:11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路加福音 14:11他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 詩篇 72:13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3

3rd ChapterNot exalting the power of a position can prevent people from fighting to claim it.Not exalting the value of rare things can prevent people from stealing them.Not stimulating desire can prevent the cravings of the mind.The wise leader, therefore, helps his people cultivate the right mindset: empty themselves of […]

道德經 第 3 章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會想爭取名義而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老百姓就不會想從那獲取財富而去偷竊;不去激起人們想擁有的貪念,民心就不會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除會激起百姓心機的種種分別知見,使人民擁有內在的滿足,減弱百姓的競爭志向,增強百姓追求精神骨氣的趣向,經常使老百姓沒有取巧欺詐的知見,沒有物質的慾望。使人民知道什麼對其生命有益、什麼有害,因而不敢去做損害自己之事。聖人順應此自然「無為」的原則去做,天下就沒有不能治理的了。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人的高低,不在於外在的財富權力,而在於內在的德行與真悟。所以「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意指培養人的誠實、美德,智慧和聖潔的品行。 人生的起伏,是天帝培養我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若我們不想跨越自己的障礙而責怪人帶來了困難,或歸於因果業障而消極頹喪,那會不知不覺中陷於「退步」。這句話也警惕我們「心虛」、「志弱」、「有知(世間偏見)」、「有欲」多是靈性進步之障礙,也就是「業障」了。 曰:誠實、美德、智慧和聖潔品行有助於人的提升,而詭詐、欺哄、無知和偽善降低人的地位。以我的生命為誓!人的榮耀不在於外飾或財富,而在於德行和真悟。 —巴哈歐拉 ,天堂聖言 返回主(表)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