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與默思的四種品質

我們祈求神聖引導,有時好像有看見引導徵象,有時又好像看不到,有哪些品質是我們需要去孕育的,才能使我們常常看見神聖引導?這裡就讓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這裡我們就用這張圖表來做說明。在阿博都巴哈的話語中,我們常常看到他說要超脫、要專注、要交託於神聖旨意、要熱情……這與我們祈禱與默思有什麼關係?在我個人的操練中,我發現,當我有太多舊有的觀念時,執意相信自己的經驗中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來解決問題時,這就有了執著,就無法看見神有不同的方法處理事情。所以要尋求神聖指引來解決事情,我得學會放下舊有的想法,才能看見新方法,這是祈禱默思時在觀念與方法上的超脫。 我也發現,當我執意用舊有方法時,我的專注力就停留在世俗的方式,內在的兩種聲音,往往世界的聲音會超過聖靈的聲音。若我把注意力集中在默思神聖話語,可以幫助我接受聖靈的啟迪;若我想的是過去的經驗告訴我的,世界的聲音就會大過神聖的啟迪聲音,結果是──我還是用世界的方式在解決問題。所以我對專注力的理解是,常常想起上帝話語,就能得到神聖啟迪,上帝話語是祈禱默思時要專注的。 無條件交託於上帝旨意,上帝旨意是什麼,我們往往搞不清楚。我發現,當事情發生時,若我的心還不願去面對時,我就會一直想著是別人的錯,在這種情況下,事情就永遠不能解決。阿博都巴哈說過,我們要滿足於上帝的安排,若我們能接受「上帝允許事情發生」的事實,且接受這事情上有我們學習的功課,這種接受事實是一種交託的心態。我們的心能接受事情,心也才能平靜下來,開始去理解與尋求解決之道。 追求靈性的熱情,我以為是正向面對事情的態度。我們所生活的塵世,是不圓滿的,所以常常要面對事情,並處理事情。處理的不僅是事情,還有那看不見的人心的心態。試想想,若沒有學習的熱情,又怎會有動力繼續作服務的工作呢?這種熱情,不僅需要有學習的熱情,也要有追求神、認識神的愛的熱情。因為更多認識神的愛,那愛才是我們熱情的動力,這要在祈禱默思中去孕育,祈禱默思中的與神交流,就是在培養與神的關係,這是藉由心靈的交流而達到的關係培養與愛的熱情的培養。 超脫是一種定力,專注力是一種定力,交託於上帝旨意也可以使心安定下來,熱情的追求神聖引導與靈性成長也需要心安定在一個方向上。所以若想在祈禱默思感覺到神聖引導,安定心是先決條件。「安定心」可以考慮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從觀念、方法的超脫,專注在神聖話語默思以獲得神聖啟迪,交託並接受神的安排(神為我們擺設的環境),在環境中面對挑戰與學習。這是一種面對事情的心態,當我們有接受與面對的心,祈禱與默思就能更幫助我們進入神聖引導,在神聖引導中看見神如何引導我們,也因此更認識神,開始可以感覺與神關係的建立。

虛有的選擇

最近我在探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是「虛有的選擇(False Choice)」,這裡我們說「虛有」,也就是「無中生有」。想想我們的生活,我們常在做選擇,要讀書、還是要賺錢,要成家、還是繼續深造,要服務、還是要從事事業,要先學科學、還是藝術,要理性、還是要感性,要孔子思想、還是要老子思想……世界的思考方式往往是把原本「一體」的東西,就在選擇間開始把它劃分開來。從這裡,我們就不難想像,為什麼今天人類很難把宗教裡的上帝教導,看作是人生追求的一部分。如果說我們是靈性的動物,而靈性代表的是人類的心靈世界,那麼,人除了過物質世界的生活,滿足肉體的所需之外,我們是不是也該有靈性生活,以滿足我們心靈的需求呢? 再試著想想,為什麼有這麼多學說,學說的提倡者的用意是什麼?每個學說似乎都在點出人性的某些心靈需求,但如果我們只偏重於某個學說,那就看不見部分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的其他需求。偏見從何而來,不就是我們用自己的有限經驗與認知,去認定他人的需求嗎?這裡引生的問題是,人們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去服務時,常常會成為很尷尬的結果,因為我們常常會用自己的想法去提供別人的所需,而往往那並不是他人確切需要的;同時,我們以為是保護他人的作為,卻往往又成了他人發展的限制與綑綁。所以偏見是什麼?就是我們用切割的方式理解事情,也在自己有限的經歷中、那已被切割的理解中,為自己、也為他人做著選擇。當那些意念成為他人的綑綁、限制時,對自己是善意,但對他人是一種偏見。這情況在人與人關係中是常常可以看見的,也常常可以發現在人制定的政策中。 所以,若我們感覺到被誤解,我們以為他人有企圖心,或他人持著不同的意見,我們又落入兩難的選擇……我們看不清楚整個事情的實在,是因為我們只看見表面現象,卻不能理解人心所致;也就是我們看見有形的現象,卻看不透人心靈的現象。人的生命是包含物質與心靈的,所以要看透事情、看見整個事情的實在是要同時看見有形與無形之實象的。上帝教導,就是在幫助我們看見心靈的實象,認識隱而不見的實在。所以追求真理,我們一定要學著在每次的選擇中,去學習看見原本的一體性。當我們又落入我該選這個、或那個的兩難時,問問自己──我能不能把它們都看作是我生命探索的一部分,然後一一地去經歷。也許經歷的時間有先後,但我發現,當我們保持開放的心不太快下定論時,最後我們會發現,每個累積的經歷,都在幫助我們更完整的認識生命。我也是因此發現,孔子思想與老子思想本不應該被分為兩派的,因為孔子思想強調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而老子思想則是幫助人認識人與造物主的關係;一個是屬世界的,另一個是屬靈的;一個是因有形的身體而有的,另一個是因心靈而有的,它們當被視為「一體」。所以分別心的根源就是我們切割的思考與探究事情的方式;說這個世界是虛幻的,也就是我們在這些切割中,以虛有的選擇在經營自己的生命。遺憾的是,若我們未能進入心靈的探索,我們就只活在虛有的選擇中,而無法看見身心靈的「一體」實在,活出生命的實際。 追求神與認識上帝的創造奧秘,我們必須不斷去放下虛有的選擇,切割的看事情;相反的,要將每個經歷收藏起來,因為每個經歷都是通往認識一體的片段,讓每個認識的片段,看作是一幅完整生命認識的一部分,不斷地與人學習去收集每一個片段,如此,就能使人與人交流成為我們成長的助力。也在這互助、磋商中,更進入真理的世界。在關係的培養中,完全我們與人的關係及與造物主的關係。

The New World has arrived

When the media continues to report on all of the new changes and discoveries, many people think that these will surely lead to our future world, how can we be so certain?. Did God only create mankind to be a material civilization? If God’s creation has another civilization, a divine […]

已到來的新世代

當媒體不斷在談未來的世界,層出不窮的新科技,很多人以為科技(虛擬世界)是未來的世界,但真是如此嗎?上帝創造人類只是為了物質文明發展嗎?若上帝創造界還有一種文明──神聖文明,那麼神聖文明的意義是什麼呢?這裡就讓我們來談巴哈伊在世界由年輕一代所帶動的社區發展,青年在神聖計畫的推動已開始展現結果,從中也讓我們看見了已到來的新世代,天國已在人間發生著的實在。 年帶動的社區發展,已發展到了什麼階段?從《成長與反思》的一系列報導中,讓我看見了參與社區建構的青年,就是推動新世代的工作者。他們就像是在 主的葡萄園長大或是年輕新進的工作者,他們對工作的態度並沒有世界的習慣,他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接受著葡萄園主人的調教,他們在快樂的工作中學習著。他們學習著工作所需要的種種知識(讀經文),他們常常接受神聖指導,他們懂得以洞悉之眼閱讀神聖確認,也能聽見 主的聲音,知道什麼啟迪是來自 主或是來自世界,他們打從進到葡萄園後,就被教導辨析在有形世界的兩種力量,他們也不斷在學習在這兩種力量中如何避免被破壞性之力量影響,而能專注在不斷使用統一性力量來不斷擴大維持葡萄園的有利生命孕育環境及擴大葡萄園以符合不斷提升的需求。與破壞性的力量抗衡並不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只專注在進入葡萄園學習的人各方面所需及供應所需的一切配合的工作。因為他們的專注,他們使葡萄園成為祥和的天地,儘管有時會製造風波的訪客來訪,但他們多知道如何以統一性的力量去化解。因應葡萄園擴展的需求,有些年輕人會進入「世界」去與人對話,尋找願意在葡萄園學習與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可能直接與年輕人對話,也可能與成年人對話,與成年人對話為的是使葡萄園工作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也藉此得到成年人與長者的支持,並希望在他們的推薦中,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工作行列。 誰說舊世界中不能有新世界的存在?若我們相信新世界就存在舊世界中,我們就會用一種新的心態去探索,我們也會在探索中有了一種新眼光,開始也能洞悉新世界就在內在之眼前發生著。巴哈伊社團就是 主的葡萄園,每個在葡萄園的人,都在洞悉著葡萄園裡發生的一切,也在學習 主的葡萄園之外的上帝國度的種種。當人的心用世界的態度生活時,維護的是自己的私利時,人性靈就活在了舊世界,看到的都是舊世界的景象,也不斷在利益爭奪上打轉著;當人的心開始用上帝國度的心態生活時,維護的就不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考慮聖道的維護,致力維護著葡萄園的統一與和諧,所以他們看見的就是天國在人間建構的葡萄園,他們參與的工作就是人間天國建設的工作。這些工作都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也是與世界運作並行發生的。這種已在發生的建設性工作,就是已到來的新世代所在進行的工作,而它,需要人們以另一種視覺去看,看見神聖文明時代的到來。 參與社區建構,就能進入神聖文明的進程,先成為葡萄園的工作者,就能開始洞悉葡萄園在發生的事,認識上帝國度如何在地上建構。當工作者開始系列的課程學習時,就是開始在接受教育與培訓,成為可以擔負某項葡萄園裡特別的工作。隨著參與層面的擴展,就是在不同工作項目上學習擔當不同的工作。從每個工作中的學習,就能完成葡萄園園丁所能擔負的整個流程工作,這就是用心學習系列課程會產生的結果,成為一個合格、可以與主配合的園丁。在這過程,每個學員參與著神聖文明推動的進程,也在這進程看著神聖文明的推動。也就是佛教說得進入真理法流中,看見 主轉法輪的美妙。 巴哈歐拉說上帝已將新一代的生命都更新了,若我們同時學習科學與藝術,又同時接受靈性教育,我們就會看見神聖科學與神聖藝術是跟每個新人類學習的科學與藝術同時在進步的。物質的科學與藝術,是能在靈性啟迪下進入更高層的神聖層面的。這就是新世代、新人類的新生活,他們將同時學習物質與靈性教育,也同時推動物質與神聖文明的發展。 讚美歸於上帝!上帝已將一切美妙都顯現在人類的洞悉之眼前,且如此地清晰可見!

在 主的葡萄園工作

這段時間,讀了一些《成長與反思》的故事,更清楚了神聖計畫的願景,這裡,就讓我們用「在 主的葡萄園工作」的方式來看服務聖道。 試想,在果園工作,果園有純粹只是做工的工人,有懂得技術的園丁,也有不斷在學習成為園丁的工人。園丁的工作是使果園的環境一切都就緒(諸如整地、預備土壤、播種工作),在果樹成長期間生長環境(諸如可能需要的澆水、施肥、清除雜草、控制蟲害、空調……等等)的維持與控制的工作。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果樹的成長完全倚靠上帝的大能。 若我們說上帝國度的土地與土壤指的是人心、心田,預備自己的心田就是把心思騰出來,開始多聽、多思考相關的心靈話題,對上帝教導開始感興趣。而進入靈性生活,就是開始進入種植的程序,我們認真地把上帝話語(各種聖言的種子)種植在心田,每天的屬靈功課(祈禱、默思、用上帝話語反思)就像是維持成長環境,並適時地供給生命活水、靈糧、聖靈氣息於正在成長的生命,然後看著種子漸漸長大,開始散發出天國知識(植物)的香氣,最終看見上帝知識在我們心田生根、長成、而有了果實,果實就是那些上帝知識所帶給我們的豐富。我們是可以這樣洞見自己個人的生命成長的。巴哈歐拉說: 「上帝之聖言好比一棵栽種在人們心中的樹苗。你們當義不容辭地運用智慧以及聖潔之言的生命活水扶植它的生長,使其根深蒂固,它的枝幹得以伸展到天外之天。」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43 當我們愈認識靈性生命如何被孕育,我們對培育生命過程所需要知道的就會有愈來愈多相關的知識。譬如生命成長過程環境控制有那些要注意的地方,有雜草與蟲害時要如何處理,有特殊狀況(天災的特殊天候狀況)時又要如何應對,什麼樣是最佳的成長環境…我們藉由自己生命成長過程中學會了這些知識與知識的運用,我們就愈來愈有能力在 主的葡萄園擔當工作。每個社區發展的核心朋友,就像是正在接受訓練的葡萄園園丁。當朋友愈來愈有能力時,也就能也幫助其他學習想成為園丁的上帝僕役們。因為每個葡萄園的微氣候與環境不同,可能碰到的狀況不同,這就像我們每個人所在的社區狀況不同,我們應對方式與學習知識運用方式也會有些差異一樣。當園丁學員彼此分享經驗與互相學習的磋商不斷發生時,學習交流就能使訓練成果更加顯著,也能縮短訓練時間。這也就是社區建構的服務中所要學習的團結分工的功課。當學員多努力使果園生氣盎然,就能夠不斷擴大果園的規模,社區也就會不斷的擴大。 我們為自己選擇的居住環境,就是我們要學習耕種的上帝國土,人心是我們觀照與工作的對象與目標。上帝是公義的,我們學習的心態與積極程度,就決定了我們領受了多少上帝知識,而那理解是在工作中對知識的運用而漸漸成為我們技術的一部份的。我們能否成為合格的園丁,就看我們是否學會狀況的處理。社區建構活動的參與,我們才能在參與中學會如何運用上帝知識,也因而真正擁有上帝知識(真理)。 當我們在自己的社區學會了一些功課後,也開始閱讀全球其他社區的狀況報導,如此,就能幫助我們擴展對上帝知識的認知,我們所涉及的上帝知識就會變得更廣泛,這就好像我們在上帝知識之洋中進入了另一個領域探索一樣。巴哈歐拉說: 「我的僕人哪!我聖潔、神聖命定的啟示可比擬為一座大海洋,其中珍藏著無可計數的珠寶,價值連城,光彩奪目。每一位真理追尋者的任務,自當發憤圖強,以期抵達這大洋之濱,以相當於他尋覓的熱誠和付出的代價,獲取上帝自其不可侵犯和隱密的書簡中,早已注定於祂的恩典。」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53 在社區建構的聖道服務,若我們用「在 主的葡萄園工作」的心態,也努力學習想扮演好自己該盡的工作義務與責任,我們就會在主的帶領中,漸漸在靈性生活中活出那實際。這就是這天啟的上帝救贖,藉著服務聖道中,主培養我們成為園丁。當我們成為上帝國度的合格園丁時,我們也就成為被 主成全的國度子民。

精神的單一本體──靈性

在上帝的天國中已接近基督精神的人啊!人體確實是由物質元素構成的,而每種合成物必然會分解。然而,精神是一種單一的本體,精緻、無形、永恆,是屬於上帝的。因此,任何在基督的物質身體中尋找祂的人都是徒勞無益的,就像被一道帷幔與祂隔離開來。但是,任何渴望在精神上找到祂的人,其快樂與願望及熾熱的愛都會與日俱增,能接近祂,清晰地看見祂。在這令人驚歎的新時代裏,你必須追求基督的精神。 阿博都巴哈聖文選143.1 若我們問,基督的精神是什麼?我們可以說是祂無私的精神。而祂這無私精神,可以有很多面。就像光,光從光源散射出來時,光芒是一體的,但在不同光波下,我們可以看見光以不同的顏色展現。無私的光是光芒的一體,而不同的屬性,就像那無私精神散射出來的光的不同頻率光波。所以這裡阿博都巴哈說,「精神是一種單一的本體,它精緻、無形、永恆,是屬於上帝的」。若我們能在上帝的所有創造的生命中,去探尋它們的精神屬性,當我們看見了,我們就說看見了靈性。同樣的,當我們在人身上看見美善的特質,我們就說看見了靈性。但人的靈性是不完美的,因為人還有私心。只有當人的私心不斷被消融時,那上帝的光輝才會更多的被散發出來。 上帝的屬性很多,但若在我們的服務道路上,每次碰到困難與挑戰時,我們去探究自己還有哪些私心,把一個個有私心的想法扭轉過來,我們就會更清晰地認識神,也更看見神的無私。就像阿博都巴哈的典範,因為他的願意犧牲,才會有動人的無私光輝,他清晰的無私光輝,有著上帝的奧秘與美麗。這種對基督精神的追求,是要付代價的,絕非是說而無行動的。只有在服務聖道中,我們才能在犧牲中走出那一道道的帷幔,而漸漸地來到神的面前。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在很多教派中,真真抓住信仰精神的佈道是有限的。因為為人祈禱之後,還是需要有無私的行動,才能在利益他人上產生結果。今天,大多數人的祈禱心態,都是抱著等著現成的結果降臨的心態,等著現成的,是不能使人提升精神、靈性的。阿博都巴哈接著說: 彌賽亞升入的天空確實不是這無邊際的天空,而是祂那仁慈的主的天國。正如祂自己所說:「我從天上降下來」,又說:「人子在天上。」因此,祂的天空顯然超越一切方向;它包圍著所有的存在,為崇拜上帝的那些人而被提升。祈求你的主使你擢升入那天堂,在這個莊嚴且威力強大的時代,給你食用天上的食物。 阿博都巴哈聖文選143.2 從這裡我們可以理解到,精神是一種瀰漫創造界、卻又是飄渺無形的東西。天國是屬精神、靈性層面的,所以尋找天國,自然要進入精神的世界方能洞悉它,也就是去實踐無私,方能看見。而經上所說的「從天國降下」或「在天上」,這些都是指心靈要昇華至精神的層面,方能領悟天國的涵義。同樣地,天國的靈糧,指的是天國的宣說話語,不難想像,世界很多看似屬靈的話語,我們如何辨別它是來自天國與否呢?我們是可以從幾方面去辨析的,從它是不是能夠幫助我們明白什麼是精神的含意,它是不是告訴我們進入上帝精神界域的方法,我們是不是在那些話語中漸漸被引領進入那靈性的境地,我們是不是愈來愈無私,是不是在無私中沒有名與利益的追求之心,是不是清楚知道一切都是來自於神而把一切榮耀歸功於神。我們這樣說是因為世間很多打著無私的口號,卻將名與利多占為己有,未能把榮耀歸於神,未能把人引領到神的面前,而是自己當起「偶像」來,讓人來崇拜他、追隨他,而不是追隨神。 讚美歸於上帝!今天,祂把天國的奧秘都展現在人的洞悉之眼前。願 主賜給我們一顆清淨無私的心,願 主保守我們,讓我們遠離世俗之名與利的追逐。

True justice

How can we see justice through the injustice in this world which is enforced by material power? In the last few weeks, the answer has become more real to me. I would like to share these here. From past experience, whenever I saw God protecting me or someone else from […]

把心交給神

談戀愛時,我們知道「把心交給一個人」的感覺是什麼,想著、念著、陶醉著,對那人什麼都感興趣,想知道那人看事的觀點角度,想認識那人的性情,也以開放的心接受著、感受著他生命的一切……儘管有時個性不合,但我們還是會去探究那人的心意,動機,試著理解背後的原因。 當我們也想認識造物主,相信祂主宰著我們的生命,我們就會在現象的觀察中,去觀照——事情怎麽發生、我們怎麽在配合中、看見事情怎麽變化、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也在靈裡從心思意念感受神怎麽引領我們,我們怎麽領受與配合。從這些觀察中,我們就會發現神是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的。我們也會開始想著、念著、陶醉著,對祂所有話語什麼都感興趣,想知道祂的觀點角度,想認識祂的性情,也以開放的心接受著、感受著神生命來的一切。如此我們才能領悟為什麼說 天地寶座之 主是『被受鍾愛者』的含義。 巴哈經文告訴我們:「上帝話語是一切美善、力量、智慧的寶庫之源。」若說每個人心都像一座礦山,有著特別的寶藏;那麼,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從上帝話語就能進入創造主的心的天地,那天地有著無盡的寶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神要我們「超乎一切地愛祂」。不是神自私,相反地,是祂無私地想把一切都給我們。 那麼,我們把心交給神會有什麼樣的美善之事發生呢?阿博都巴哈說: 你是受賜福的,因為你堅信聖道,信守聖約。我乞求祂賜予你高尚的靈魂,天國的生命,使你成為生命之樹上翠綠茂盛的樹葉,帶著崇高純潔的心情欣然侍奉慈悲者的女僕們。 你的慷慨之主將幫助你在祂的葡萄園中工作,使你成為在祂的女僕中傳播團結精神的工具。祂將使你的內在之眼能以知識之光來察看事物,祂將寬恕你的罪孽,使之轉化為善行。祂確實是寬仁者,富於同情者,無限恩典之主。 阿博都巴哈聖文選,141.5-141.6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把心交給神所會看見的 神的賜福,也就是──被賜予天國的生命,靈魂變得高尚,能成為天國的一員,天國生命之樹上的翠綠樹葉,有欣喜純潔的心,有知識之光,使得內在之眼洞悉變得明亮,過往的罪孽都得到寬恕,有個新生命,在天國有一份工作,工作在 主的葡萄園中,成為傳播團結精神的工具。 讚美歸於上帝!祂是慷慨的施恩之 主!

阿博都巴哈的心

今年我們不斷在反思阿博都巴哈所留給我們的「遺產」,也思考著如何用這些遺產來帶動社會的改變。回想我們文化的傳統教導,從孔子的思想,五倫關係的落實,它幫助我認識了「人與人關係中有著人與上帝的多元化關係,且每個關係是建立在一種雙方須共有的約定」;而老子思想,因為它屬於人心的,需要洞察力的培養方能使那概念更清楚,它是一種對理性更深層的思考,它是上帝知識的奧秘。這種奧秘的發現,需要人與造物主關係的培養。就像五倫關係,我們需要在五倫關係的實踐中,才能看到教導所帶給人類的成果;人與造物主的關係也是如此,人類需要認識自己被創造的地位,知道為什麼自己在創造界是屬於「四大」之一,學習如何去扮演那角色,盡那角色所當履行的義務與職責,只有在人類接受靈性教育有了這些認識,也開始去落實這與造物主的關係;如此,人類就會看見上帝所預備給人類的豐富。也就是說孔子所描述的大同世界願景,並非是孔子的願景,而是在其更早期所流傳下來的天帝教導的內容,但很遺憾的,原本的教導只有一個,卻在孔子與老子時代被分為兩派。今天,巴哈歐拉的教導,使得這一切都變得明顯了;而阿博都巴哈的話語與阿博都巴哈的服務生活典範,幫助我們理解了這上帝知識的「一體性」,也幫助我們清楚了上帝王國是一個以服務他人而完善自己與他人的世界。人心需要回歸到這種心態與用心,世界大同才能實踐。世界大同的願景,只有在人心都回歸服務他人、利益他人的心境時,才能發生。使「創造界維持有序」這實在也才能持久,這是由內心而外顯「身心靈一體」的實在落實的景像。人心的傾向與用心的程度,是理想世界是否實踐、多快被實踐、實現之後的持久性….的基礎。這也是阿博都巴哈帶給人類的遺產──他的話語是幫助我們在實踐中、可以更清楚地去理解巴哈歐拉話語(真理)的工具;他的言行典範讓我們知道實踐真理時會有的樣子,可以看到的靈性果實的樣子;而他的心讓我們看見在清淨心下,會有的上帝奧秘(智慧、上帝知識的豐富、與上帝愛人的心)。 巴哈歐拉說,「奧秘隱藏於我等的知識之中」,所以當我們努力去實踐阿博都巴哈的典範時,也用心去領悟阿博都巴哈的話語,我們就能從阿博都巴哈的話語被引領進入真理的奧秘。巴哈歐拉也說,「人心乃上帝內在奧秘顯現之地……它乃備受鍾愛者永恆之愛的聖所」、「心靈乃神聖奧秘的化身」,所以阿博都巴哈的知識與智慧,是上帝內在奧秘的顯現,而他的言行與帶領我們展開的神聖計畫之作為,則是巴哈歐拉神聖奧秘的化身。若我們能在阿博都巴哈的引領中,進入他心的奧秘,我們也就能看見巴哈歐拉所啟示的奧秘,也就能認識這層層隱藏的,是人的心靈(靈魂)所隱藏的奧秘。這與佛陀說的自性的奧秘是相同的。今天,巴哈歐拉把這一切都放在阿博都巴哈身上,讓我們能夠用洞悉之眼看見。 但願我們在愛阿博都巴哈的同時,也能去體會他愛巴哈歐拉的心。阿博都巴哈對巴哈歐拉的愛及對上帝之愛,也就是對上帝顯聖化身的愛與上帝本質的愛,是使這一切奧秘顯現的關鍵。「我的世間,或我的天庭不能容納我,僅有我那虔誠僕人的內心能容納。(巴哈歐拉)」阿博都巴哈的心能容納巴哈歐拉的世界,是因為他的虔誠與渴望為巴哈歐拉犧牲的心,這也是我們要效仿的服務精神。願 主保守我們的心,也願 主使我們的洞察之眼更明亮,能看見祂的心的美麗,讓我們因此能更愛祂,把自己的心交給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