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譯文]致力於使心虛空於妄想妄念(心的交託於神),使心安靜篤定(心的倚靠神)。在萬物萬事的蓬勃發展並作中,我從其中觀察其往復的道理。我發現萬物萬事是茂盛、紛雜、且繁多的,它們各自會返回它們的本源。返回到本源的時候就叫做「靜」 ,能夠回到「靜」 就叫做「復命(回歸生命本質、自性)」。復歸於自性就叫做「常(知道什麼是不變的)」。認識了這常道的就叫做「明(理解上帝知識)」,不認識這常道的就會在妄念中起煩惱或作違害自己之事(妄作凶)。認識常道的人是遠離無明的,他是懂得包容的;懂得包容就能公義而仁慈;公義而仁慈就是找到自心的心王(能做自己心的主人)的人;能做自己心的主人的人,他的美善是與天(天國的美善)相應的;天國的美善是道(神)的光輝的映現,是與真理相應的;活在真理的心靈、生命就能常久且永恆;即使他的身體消亡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 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 以賽亞書30:15-16 心回歸安息就是「致虛」,心要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就是「守靜」。我們的心要能夠「致虛」與「守靜」,心的明鏡才能更清楚的映射實相 ──發現萬事萬物多是因緣有的顯現,它顯現後活動了一些時刻,然後又回歸到它所來之處、止息下來。其實這種「現象有的」顯現,而後又消失,就是佛陀所說的轉法輪方式。法輪的轉動,是為了讓人類明白道理;但往往人們以為事情的有,是在人的掌控中,其實不然。每個現象的顯現,多是為了幫助人類看見事件中隱藏的道理;事情的持續發展,代表著那道理要在持續的狀態中方能被發現,不同的持續程度,有著不同程度、深度的道理在其中。但往往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編織自己想要理解的道理;這種自我限制的想法與理解,往往就成為人類自己的綑綁,人把自己侷限在自己的方式裡,只能看見自己以為的道裡。也因為這種自我限制,而看不見超乎那範圍的真理、實相了。 若我們以佛學的「八識」概念來看(如圖),用大氣層的方式來理解虛空意識層,人的意識層是從屬地的五識漸漸往上提升至理性的「意識」,也就是理性思考與哲學的層面。漸漸地因為比較,而成為自我的我執。人在我執末那識中,是很難再提升到阿賴耶識的。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圓覺經)」。 不能「致虛」與「守靜」,就是心有困難回到阿賴耶識。不斷操練心的「致虛」與「守靜」,就是要將身體感官來的「五識」的喜好放下;也要放下「意識」裡的那世間經驗學來的種種知見;更要致力於放下「末那識」的主、客與你、我分別心。若心常常能回歸阿賴耶識,並安定在那高層意識裡,我們就能看清楚阿賴耶識下面的其它意識層面的活動。也因此更理解人心,而包容人心。 心處在阿賴耶識的人,對世界的現象是清楚的,他們能看見人的意識處在哪裡;也因為理解,所以能包容人、也平等對待人(知常容,容乃公)。有平等心,就是能作自己心的主人的人。阿賴耶識的心是與天相應的,與神的心、佛的心相應的。我們的心要得到神聖啟迪,要能了解真理、領悟道,心要努力提升至阿賴耶識;就像太空梭要穿越所有大氣層,才能進入宇宙探索一樣。人的心要提升至阿賴耶識,才是挪去了自我面紗的障蔽,才能進入意識宇宙那真理的探索,那是天國知識、上帝意識探索的領域,這也是今天巴哈伊經文要帶領人類進入的真理探索領域。我們如何進入那超自然的崇高意識領域,經上說,要愛神,我們就能成為祂知識的接受者,開始接受祂的啟迪。也就是說人的心要轉向知識之源、轉向上帝,方能領受那源泉來的生命之水。聖尊說: 「人子啊! 如果你愛我,就離開你自己吧;如果你想尋求我的喜悅,就別再顧慮你自己的;如此你便能在我裡面滅了,而我卻永遠活在你裡面。」—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7 「靈性之子啊! 除非你能捨器自己而轉向我,否則你是沒有平安的;因為你該以我的名光耀,而不是以你自己的名;信靠我,別靠你自己,因為我要你只愛我,要你超乎一切的愛我。」—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8 在阿賴耶識,人的心是平靜與平安的。只要人們有認識神的心,就能將心專注在尋求神上,並開始接受祂的啟迪。「信而仰」與「想要、精進」的心,是進入真理必要的條件,那是進入上帝王國的領域,它在人心中。 上帝所眷愛的人們必須對同胞寬容,純潔脫俗、一塵不染,誠懇公正,以致世人都公認他們就是上帝在人間所託付的受託者。—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15 這是今天上帝給人類崇高的訓示。 返回主(表)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