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 17 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領導者是,他領導時人民並不感覺到他的引領;其次的領導者是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領導者是人民畏懼他;更次的領導者是人民輕蔑他。只有領導者自己的誠信不足時,人民才不相信他;領導者若有誠信,哪裡有不相信他的人民呢?最好的領導者人民不常察覺他在做事,被感覺他是悠閒的,因為他不隨便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是那麼自然地發生,老百姓沒有察覺,他們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好的君王是謹言慎行的,因為他敬畏天帝,在天帝面前不敢居功,他知道所成就之事都有天帝的作為,所以事情成就後,他也不會刻意要百姓察覺什麼。敬畏天帝者,他信賴和倚靠天帝,尋求天帝的協助,所以可以完成事情,為人民所信賴。天帝是有恩 慈、守信的天地之主,倚靠天帝的人,人也就能倚靠他。 世界各國的君王啊!莫把敬畏上帝之心置之一旁,當保持自覺,以免逾越了全能者所定的界限。恪遵聖典交付於你的戒律,須謹慎,勿逾越其界限。自我警惕,以免待任何人以不公,即便連芥末籽般大小亦然。行走正義之道,因為這才是條康莊大道。 當心,莫待任何尋求走進爾等之庇蔭,懇求爾等保護之人以不公。你當行敬畏上帝之道,過聖潔的生活,勿倚恃你的權力、軍隊或財富。你須完全信賴和仰仗上帝,祂是你的造物主,在所有的事務中你當尋求祂的協助。救助只來自於祂,祂用天上地下的軍旅,救助祂意欲救助的人。—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18 會讓百姓唾棄的君王是對待百姓不公的君王,他們用手段使人民畏懼他。巴哈歐拉啟示中這麼告訴世界的君王: 須知,窮人是上帝交付給你的付託。當小心謹慎,切莫出賣了祂對你的託付,對待他們以不公,而你卻行背信棄義之道。當公正的天秤昇起時,也就是每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得將他們一生的所作所為置於該天秤,得到他們應有報應的日子。你們也毫不例外要被召喚到祂的跟前,就祂的託付作出詳盡的答覆。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18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16

16th ChapterEmpty our mind of idle fancies (submit to God),hold fast to stillness (rely on God),then we can see with insight and discover everything set in motion and come to life, and then it will return to the state of origin, that is, back to rest.The things we see are […]

道德經 第 16 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譯文]致力於使心虛空於妄想妄念(心的交託於神),使心安靜篤定(心的倚靠神)。在萬物萬事的蓬勃發展並作中,我從其中觀察其往復的道理。我發現萬物萬事是茂盛、紛雜、且繁多的,它們各自會返回它們的本源。返回到本源的時候就叫做「靜」 ,能夠回到「靜」 就叫做「復命(回歸生命本質、自性)」。復歸於自性就叫做「常(知道什麼是不變的)」。認識了這常道的就叫做「明(理解上帝知識)」,不認識這常道的就會在妄念中起煩惱或作違害自己之事(妄作凶)。認識常道的人是遠離無明的,他是懂得包容的;懂得包容就能公義而仁慈;公義而仁慈就是找到自心的心王(能做自己心的主人)的人;能做自己心的主人的人,他的美善是與天(天國的美善)相應的;天國的美善是道(神)的光輝的映現,是與真理相應的;活在真理的心靈、生命就能常久且永恆;即使他的身體消亡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 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 以賽亞書30:15-16 心回歸安息就是「致虛」,心要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就是「守靜」。我們的心要能夠「致虛」與「守靜」,心的明鏡才能更清楚的映射實相 ──發現萬事萬物多是因緣有的顯現,它顯現後活動了一些時刻,然後又回歸到它所來之處、止息下來。其實這種「現象有的」顯現,而後又消失,就是佛陀所說的轉法輪方式。法輪的轉動,是為了讓人類明白道理;但往往人們以為事情的有,是在人的掌控中,其實不然。每個現象的顯現,多是為了幫助人類看見事件中隱藏的道理;事情的持續發展,代表著那道理要在持續的狀態中方能被發現,不同的持續程度,有著不同程度、深度的道理在其中。但往往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編織自己想要理解的道理;這種自我限制的想法與理解,往往就成為人類自己的綑綁,人把自己侷限在自己的方式裡,只能看見自己以為的道裡。也因為這種自我限制,而看不見超乎那範圍的真理、實相了。 若我們以佛學的「八識」概念來看(如圖),用大氣層的方式來理解虛空意識層,人的意識層是從屬地的五識漸漸往上提升至理性的「意識」,也就是理性思考與哲學的層面。漸漸地因為比較,而成為自我的我執。人在我執末那識中,是很難再提升到阿賴耶識的。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圓覺經)」。 不能「致虛」與「守靜」,就是心有困難回到阿賴耶識。不斷操練心的「致虛」與「守靜」,就是要將身體感官來的「五識」的喜好放下;也要放下「意識」裡的那世間經驗學來的種種知見;更要致力於放下「末那識」的主、客與你、我分別心。若心常常能回歸阿賴耶識,並安定在那高層意識裡,我們就能看清楚阿賴耶識下面的其它意識層面的活動。也因此更理解人心,而包容人心。 心處在阿賴耶識的人,對世界的現象是清楚的,他們能看見人的意識處在哪裡;也因為理解,所以能包容人、也平等對待人(知常容,容乃公)。有平等心,就是能作自己心的主人的人。阿賴耶識的心是與天相應的,與神的心、佛的心相應的。我們的心要得到神聖啟迪,要能了解真理、領悟道,心要努力提升至阿賴耶識;就像太空梭要穿越所有大氣層,才能進入宇宙探索一樣。人的心要提升至阿賴耶識,才是挪去了自我面紗的障蔽,才能進入意識宇宙那真理的探索,那是天國知識、上帝意識探索的領域,這也是今天巴哈伊經文要帶領人類進入的真理探索領域。我們如何進入那超自然的崇高意識領域,經上說,要愛神,我們就能成為祂知識的接受者,開始接受祂的啟迪。也就是說人的心要轉向知識之源、轉向上帝,方能領受那源泉來的生命之水。聖尊說: 「人子啊! 如果你愛我,就離開你自己吧;如果你想尋求我的喜悅,就別再顧慮你自己的;如此你便能在我裡面滅了,而我卻永遠活在你裡面。」—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7 「靈性之子啊! 除非你能捨器自己而轉向我,否則你是沒有平安的;因為你該以我的名光耀,而不是以你自己的名;信靠我,別靠你自己,因為我要你只愛我,要你超乎一切的愛我。」—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8 在阿賴耶識,人的心是平靜與平安的。只要人們有認識神的心,就能將心專注在尋求神上,並開始接受祂的啟迪。「信而仰」與「想要、精進」的心,是進入真理必要的條件,那是進入上帝王國的領域,它在人心中。 上帝所眷愛的人們必須對同胞寬容,純潔脫俗、一塵不染,誠懇公正,以致世人都公認他們就是上帝在人間所託付的受託者。—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15 這是今天上帝給人類崇高的訓示。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15

15th ChapterA man’s wisdom is unfathomable when he follows Tao well.Because what is in his heart can’t be understood with a limited mind, we can only describe in a limited way from what has been observed. He is watchful, like he walks on a winter stream.He stays aware of what […]

道德經 第 15 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為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譯文]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他的心思是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他的心不容易被認識,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他小心謹慎,好像踩在冬天河水上過河;他警覺戒慎,好像怕有得罪鄰國,引起鄰國的不悅;他恭敬鄭重,好像是做客的客人;他行動和緩,有如緩緩消融的冰塊那般流動溫和;他敦厚,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樸實;他心胸開闊豁達,好像山谷;他渾厚純樸的樣子,在群眾中並不特別顯得光鮮。誰能使躁動的人心止息下來,並使其在安靜中回歸心的清淨?誰能使安逸已久的心動起來,在行動中漸漸顯出生機?保有這個「道」 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不會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不斷的進步。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這裡老子所描述的行道者特質,與神聖經書中所提的求道者敬畏神特質相應。行道者敬畏天帝,其敬畏的程度使他時時都保持在警覺狀態,深怕違背正道、對天帝悖逆;他對人恭敬如敬畏神;他行動言語溫柔,如回應神的溫和。他以簡樸的真誠心待人,如在神面前的真誠;他不自滿,因為在上蒼之前他知道自己的貧窮與不足。如履薄冰是行道者敬畏天帝的表徵,敬畏天帝使人行在正道不偏離,是安全的庇護。敬畏上帝也是開啟上帝知識與獲得智慧的鑰匙。 敬畏上帝永遠是世界各民族的可靠防衛和安全堡壘。這是捍衛人類的首要因素,以及人類得到保護的至高工具。 ── 巴哈歐拉,天堂聖言 我已告誡我的鍾愛者要敬畏上帝,此乃一切善行和美德之源泉。這是巴哈之城(聖城)正義之師的統領。進入其光輝旗幟之庇蔭下,並緊緊恪守的人,必蒙福佑。 ── 巴哈歐拉,光輝書簡 對上帝的敬畏開啟了世世代代人們的心靈之城,統權和凱旋的大旗高高凌駕於所有旗幟之上。 ── 巴哈歐拉,光輝書簡 敬畏上帝使人堅守善行而遠避罪惡。 ── 巴哈歐拉,光輝書簡 敬畏上帝,懼怕祂的懲戒與懲罰,以及領悟祂的正義與命諭。此乃智慧的真諦。 ── 巴哈歐拉,智慧之語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14

14th ChapterThat which cannot be seen is called invisible.That which cannot be heard is called inaudible.That which cannot be held is called intangible.These three aspects of spiritual perception cannot be analyzed, so they become one understanding.On its surface what you see is not clear, and in its depth that which […]

道德經 第 14 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無色相)」;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無聲相)」;摸它摸不著,把它叫做「微(無體相)」。這三者的存在不能用感官感知,但當以靈性感知覺察到它們時卻很難去加以區分。從(心)上面看去,其隱約可見但不明顯;從下面看去,又似晦暗無物,它的作用紛芸不絕卻不可稱名,一切運動最終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體象的體象,這把它叫做「惚恍(若有若無)」。迎著它,看不見它是從哪裡來(怎麼產生的),跟著它,也看不見它往哪裡去(接下來怎麼發展)。遵循亙古之「道」,以駕馭現實存有的現象事物(以亙古之出世間法來處理世間事)。即使「道」是恍惚的,若人能循著真心去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並遵循運作法則,這就叫做懂得遵循「道」之紀律的人。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老子試著描述那創造界隱而不見的現象,那現象是什麼,今天巴哈歐拉(這天啟的上帝顯上者)告訴人類,上帝的聖言在每個天啟初始被宣說之後,聖言的力量就在創造界開始產生作用。若人們知道每個天啟的啟示內容,並觀照事件的變化,是可以洞悉所啟示的聖言在有形現象者顯現的種種作用。聖言、神聖力量是隱藏於人類眼目之下的,但那神聖力量起作用,在現象界是可以看見徵象的;有洞察力者,是會看見徵象的。 由上帝之金口所吐露的每一個字都賦有強大的力量,能注入每一個人以新的生命,但願你們明白這真諦。你們在這世上所看到的一切神奇的事物,都是通過祂最崇高的意旨、神奇不變的目的,所發揮的作用而出現的。僅通過祂的唇舌,向全人類宣示「創造者」一詞,便已釋放出如此巨大的力量,以致於人類的一雙巧手能在後續的年代,創造出百工技藝。誠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光輝燦爛之詞一經道出,它那賦予生命氣息的力量便在萬物之中激盪,藉以發明和完善那孕育百工技藝的工具與方法。你們如今所看到的神奇成就,都是這聖名的啟示所産生的直接結果。在未來的日子,你們必將看到前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物。這是上帝的書簡所命定的,除了眼光銳利的人之外,無人能瞭解這奧秘。同樣的,當表達我屬性「全知者」一詞經由我之口道出時,萬物必定依照其能力與侷限,被賦予揭示最神奇科技的能力,以及按全能者、全知者的吩咐,在適當的時機顯示這些學問的能力。爾等須確知,所有其他聖名的啟示,也都顯示神聖的力量。由上帝之口所吐露的每一個字母,確實是字母中之母,由神奇力量的源泉所流露的每一個字,都是字中之母,祂的書簡為書簡之母。瞭解這真諦之人幸福有加了。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74 此外又譬如,這天啟上帝啟示的基本原則中包括的「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天啟開始以來,人類發展的趨向(科學的、通訊的、交通的、文化經濟的種種層面),都朝著認知「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這原則在發展,處處可以見到作用的跡象與結果。 每個天啟,上帝派遣使者來到人間告訴人類種種隱藏的跡象。只要人類願意去理解啟示的經文,就能了解老子所說的隱而不見的現象。而且會發現,每個天啟,上帝用人類當代可以理解的語言將真理啟示於人類。今天的經文,更是開啟了天國的寶藏,告訴人類之前連天上都未曾啟示的上帝知識。 上帝的首份饋贈乃是聖言,而發現並領受聖言的乃是領悟力。聖言是存在學堂的首席教員,是那全能者的揭示者。一切所見唯有借聖言的智慧之光而可見。一切所現不過是聖言知識的一個徵象。一切名號不過是聖言之名,萬物的始終皆依聖言而定。 ── 巴哈歐拉,大同聖帳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13

13th ChapterBeing favored and disregarded both bring fear.Great trouble comes from attachment to fame. What is meant by “Both favor and disregard bring fear?”Favor leads to a fear of losing it andDisregard leads to a fear of disgrace. What is meant by “Great trouble comes from attachment to fame?”It is […]

道德經 第 13 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託天下。 [譯文]一般人都活在──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會感到驚嚇,也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嚇?人們以為得寵是高上的而被辱是卑下的,所以得寵愛感到格外驚喜,而失去寵愛就害怕會失去一切,於是感到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嚇。什麼叫做看大患如看自身生命一樣重要?(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對我會是大患,是因為我用寵辱來衡量自身的價值;如果我沒有這寵辱來的價值觀,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因此,如果一個人把他生命的價值定在於為天下服務,那麼天下人就可以寄望於他;若他以愛護自己生命的方式來愛護天下人,那麼天下人就可以託付於他。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人生的歷程,好時機與壞時機都是在考驗我們,也是在培養我們的美善品德。創造主給了人類自由意志,目的是要我們學會使用那自由意志,選擇對自己生命成長有利益之事。人類在自由意志的選擇中,或提升靈性、或墮落。我們只能管好自己如何使用自由意志,因為每個人的進步是要自己負責的。 靈性之子啊!凡不是我所希望於你的,別向我祈求。從而滿足於我所賦予你的。因為,如果你能恬然自足,那是對你有益的。—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18 「恬然自足」就是心的僕實。回到真心的僕實,是對我們生命成長更有益處的。人生的歷練,就像一個個看我們如何使用「自我意志」的測驗,看我們能否為自己選擇有利益於自己的事,以僕實的心應對;或我們被自然本能(自我的喜好厭惡)所驅使。唯一真神這樣警戒人們,不要把轉眼即逝的像自己的生命一樣看待,那會使人迷失方向。 人子啊!當豐足降臨於你時,別高興,當屈辱逼臨時亦別憂愁,因為這些都是轉眼即逝的。—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52 兄弟們啊!你們要彼此寬容,別眷戀塵俗的事物。別為你的榮華而驕矜,別為你的屈辱而羞怯。憑我的聖美!我用塵土創造了萬物,我也將會使他們復歸於塵土。 —巴哈歐拉 ,隱言經下48 符合人類尊嚴的品德乃是自制、慈悲、憐憫、和對全人類的大愛。當如此說:朋友啊!從此清澈的溪流中暢飲那源自萬名之主的天恩。讓他人也能奉我的聖名而分享這靈泉,而世界各國的領袖能清楚地認識這永恆真理顯現於世的目的,以及他們本身被創造的原由。—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09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12

12th ChapterAttachment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world makes it easy to lose our insight.Attachment to outward sound and melody makes it easy to lose our inner hearing.Attachment to the flavor of spices makes it easy to los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food itself.When our mind is galloping in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