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 22 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道」的屬性是這樣的,這是「道」的公義精神:被曲解的,「道」就會為他伸張公義,使其人格得到保全;被冤枉的,「道」就會為他伸張正直;被取走的(挖空的),「道」就會為他填滿;太陳舊了,「道」就會更新他;有少取的,「道」就有加給他;有貪得的,「道」就有使他陷於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被曲解時,能夠等待神的公義而保全他;被冤枉時,能夠等待正義被伸張之時;被取走了,能夠相信神會填補他;同樣的作為不再起作用時,他知道要更新方式;他知道要懂得放下,才能在其他方面獲得;他知道有人貪得時,那人就會陷於迷惑。因此他能同等對待曲或全、枉或直、窪或盈、敝或新、少或得;也因此他可以接受曲、枉、窪、敝、少等狀態。) 有「道」的人知道「道」的特質,所以他可以接受曲、枉、窪、敝、少等狀態,並耐心等待「道」將事情開展──回歸本來該有的樣子。他以「接受的態度並耐心等待」作為天下人的示範。 「道」的另外一個特質是──祂使事情開展,卻不會說在做什麼。有「道」的人也會(學習)展現這個特質:當事情不對勁時,他做對的事情而不愛現,他讓人自己看見什麼是對的;他不會為自己辯解或表現自以為是,他讓人自己判斷(看見)什麼是對的;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所做的好事就能成為利益人、且祝福人的事;他不自以為有能力而侷限自己的學習,所以他會試著愈做愈好,因而不斷有長進。正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人所說的「委曲求全」這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是這樣的,也真是如此去做才能回歸真理正道(回歸上帝)。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經上的一些話都指向這「道」的特質,只是人們把那些上帝的話當作勸戒的話。很多經書的勸戒,當我們遵循著去實踐時,就會體會神的心意,也會有智慧了解戒律隱藏的深意,也就是神的做事準則。 到 那 日 , 眼 目 高 傲 的 必 降 為 卑 ; 性 情 狂 傲 的 都 必 屈 膝 ; 惟 獨 耶 和 華 被 尊 崇 。 ──以賽亞書2:11 人子啊!當富足降臨於你時,別高興,當屈辱逼臨時亦別憂愁,因為這些都是轉眼即逝的。 ── 巴哈歐拉,隱言經上52 生命之子啊!如果窮苦壓垮了你,不要悲傷;因為那財富之主即會臨幸。不要懼怕屈辱,因為榮耀總有一天會降臨於你。 ── 巴哈歐拉,隱言經上53 返回主(表)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