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 22 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道」的屬性是這樣的,這是「道」的公義精神:被曲解的,「道」就會為他伸張公義,使其人格得到保全;被冤枉的,「道」就會為他伸張正直;被取走的(挖空的),「道」就會為他填滿;太陳舊了,「道」就會更新他;有少取的,「道」就有加給他;有貪得的,「道」就有使他陷於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被曲解時,能夠等待神的公義而保全他;被冤枉時,能夠等待正義被伸張之時;被取走了,能夠相信神會填補他;同樣的作為不再起作用時,他知道要更新方式;他知道要懂得放下,才能在其他方面獲得;他知道有人貪得時,那人就會陷於迷惑。因此他能同等對待曲或全、枉或直、窪或盈、敝或新、少或得;也因此他可以接受曲、枉、窪、敝、少等狀態。) 有「道」的人知道「道」的特質,所以他可以接受曲、枉、窪、敝、少等狀態,並耐心等待「道」將事情開展──回歸本來該有的樣子。他以「接受的態度並耐心等待」作為天下人的示範。 「道」的另外一個特質是──祂使事情開展,卻不會說在做什麼。有「道」的人也會(學習)展現這個特質:當事情不對勁時,他做對的事情而不愛現,他讓人自己看見什麼是對的;他不會為自己辯解或表現自以為是,他讓人自己判斷(看見)什麼是對的;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所做的好事就能成為利益人、且祝福人的事;他不自以為有能力而侷限自己的學習,所以他會試著愈做愈好,因而不斷有長進。正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人所說的「委曲求全」這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是這樣的,也真是如此去做才能回歸真理正道(回歸上帝)。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經上的一些話都指向這「道」的特質,只是人們把那些上帝的話當作勸戒的話。很多經書的勸戒,當我們遵循著去實踐時,就會體會神的心意,也會有智慧了解戒律隱藏的深意,也就是神的做事準則。 到 那 日 , 眼 目 高 傲 的 必 降 為 卑 ; 性 情 狂 傲 的 都 必 屈 膝 ; 惟 獨 耶 和 華 被 尊 崇 。 ──以賽亞書2:11 人子啊!當富足降臨於你時,別高興,當屈辱逼臨時亦別憂愁,因為這些都是轉眼即逝的。 ──  巴哈歐拉,隱言經上52 生命之子啊!如果窮苦壓垮了你,不要悲傷;因為那財富之主即會臨幸。不要懼怕屈辱,因為榮耀總有一天會降臨於你。 ──  巴哈歐拉,隱言經上53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21

21st ChapterA man with ideal virtue is one who follows Tao and Tao alone.Tao has an effect in the physical realm but is unclear.It is unclear, but with insight one can look beyond physical form and effects, to see its spiritual attributes.Tao’s power to influence things is unclear but its […]

道德經 第 21 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惟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譯文]有大德的人,他們只遵從「道」的。「道」這個東西,沒有人能清楚的認識它。它是那樣的隱晦,但其中卻有它的樣子(品德特質virtues)。它又是那樣的忽隱忽現,它的特質又像實體那麼真實。它是那樣的微不可見、暗昧不可測,其直覺上又可以感覺到它的靈性(精神);這靈性(精神)是那麼真實,其中又有信實。從古至今,它的名號一直被人說著,依據它,我才能觀察它的來由。我怎麼知道萬事萬物是由它開始的呢?是從這些隱而可感知的「道」的特質而認識的。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老子所說的恍兮惚兮、窈兮冥兮,那隱之又隱、顯之又顯,指的多是靈性/精神的,那要用內在洞察力去看見的。處理事情抱持的什麼樣的態度,那是一種精神力量。從事情的變化及人如何用心,就能了解事情為什麼是那樣的動向,事情的動向與人的處理事情態度息息相關,那態度就是精神品質,也就是靈性。如果我們去洞悉事情變化背後人所用的心態,再看看天帝怎麼使自私之事不能如人所願,從態度、事情變化與結果就能洞悉天帝祂在主導事情的傾向,其中也有祂公義、正義的作為。 以佛學說,事情背後隱藏的那隱約的道理,就是轉法輪。藉由事情的發生,讓人類了解其中的道理。事情的發生有其緣由,其中要要讓我們了解的道理,也就是「轉法輪」中的法、道理。但往往人們多忙於處理事情、應對人,卻沒有去思考、洞察問題的起因及違背的道理。那起「因」往往跟靈性有關,也就是與人的用心取向與品德優劣有關。有那事情的發生,是要讓我們自己看見自己的態度,要讓我們自己改變態度來化戒事情。那隱約的道理,是可以洞悉的,它隱藏在發生的事情之下。若人們能超脫於世俗的慾求,放下自己的利益,就能沒有障礙的看見其中的道理。若能致力於去利益他人,就能放下自己的慾求,會更有清淨心看見實相,了解事情發生的用意。天帝,是也是以事情轉法輪,以轉法輪教化眾生。若人們能察覺那些隱約的道理,就會感覺到天帝的庇護,祂時時用事情在提醒我們,祂的庇護是保護我們不墮入錯誤深淵。 難道你們眼睛盲了!你們怎麼看不見上帝的力量和祂威權的偉大呢?你們難道沒有看見祂的威儀與榮耀嗎?……聽取我的訓誡,不要再有片刻的猶豫。祂,滿懷慈悲者的聖美如此吩咐你們。或許你們能超脫你們所擁有的一切,提升到高超的境界,從那裡,你們將發現整個創造界都在祂啟示的庇蔭下受到保護。 —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21 這天啟的啟示已告訴我們天帝(道)還有哪些「精(神)」的聖美: 神醫,滿足者,救助者,赦免者,大慈大悲者,尊貴者,誠信者,榮耀者,統御者,振興者,審判者,無與倫比者,永恆者,唯一獨尊者,備受讚美者,神聖者,救助者,全知者,全智者,至高者,仁惠者,威嚴者,命定者,備受仰愛者,令人懷念者,令人欣喜者,至為強大者,維護者,威力強大者,統御者,自在自存者,無所不知者,聖靈,聖光,至為光明者,最為眾生親近者,無人不曉者,隱匿於萬眾者,隱秘者,勝利者,賜福者,全能者,救助者,隱秘者,塑造者,滿足者,根絕者,超越者,匯集者,崇高者,完美者,無拘無束者,寬宏大量者,仁惠者,克制者,創造者,至尊者,圣美者,慷慨者,正義者,寬仁者,慷慨者,令人肅然起敬者,永恆不變者,全智者,浩然盛大者,永恆的上帝,寬宏大量者,慎防者,快樂之光,人所渴望者,善待萬人,憐憫萬人,至為仁慈者,眾人的庇護者,避難所,保全一切者,眾人的救助者,眾人所央求者,使人復活者,開啟者,興革者,大慈大悲者,我的靈魂,我的鍾愛者,我的信仰,解除飢渴者,超絕的主,至為尊貴者,偉大的記憶,至為尊貴的聖名,亙古之道,最受讚譽者,最聖潔者,超凡入聖者,釋宥者,忠告者,解救者,摯友,神醫,引人入勝者,榮耀者,圣美者,慷慨者,最受信賴者,最愛的戀人,黎明之光,激勵者,啟明者,快樂的使者,恩賜之主,至為憐憫者,至為慈悲者,恆常不變者,賜予生命者,萬物之源,洞察一切者,透視萬物的上帝,宣示之主,既顯明又隱秘,不可見卻又名滿天下,萬人所渴盼的鑑察者,摧毀戀人者,卻對邪惡者寬宏大量的神,滿足者,醫治者,永恆者,永恆不變萬古如一者。 —巴哈歐拉 ,巴哈伊長篇醫治禱文 我發現,若我們用心去體會神的啟示,以內在感知及對外在現象變化的洞悉(觀察事情如何演變),很多巴哈歐拉所告訴我們的天帝的美麗精神是可被察覺的。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20

20th Chapter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respectful and neglectful?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good and evil?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se things, and I must be concerned about them too.People’s fears have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re is no end to them in the future. Everyone seems […]

道德經 第 20 章

唯之於阿,相去幾何?美之於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恭敬地回應和怠慢地回應,差異有多少?善與惡或美與醜,差別又有多大?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縱情奔欲於物質世界,興高采烈地享受物質帶來的豐富,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慎重。而我卻獨自淡泊恬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不懂得光鮮自己生活的外在),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閒散著,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說這是我愚人之心也罷!在眾人前我顯得愚昧無知;眾人智巧光耀,唯獨我愚鈍暗昧;眾人都那麼斤斤計較而顯得精明,唯獨我不在意而顯得單純無趣。我的心彷彿飄洋在遼遠廣闊的大海;又像無停歇吹過的急風。世人都精明靈巧彷彿有很多本領,唯獨我沒有本領好彰顯而顯得愚陋而笨拙。只有我與人不同,以守「道」為貴。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老子這段文字,描繪出佛陀說的「輪迴心」(作的事與世界相當的,法輪是依世間法的)與「超脫輪迴心」的對比。不縱情,不取巧求自己的光耀,要知足,不讓精明踰越真誠…這是老子告訴人們的超脫輪迴心方法。 除我之外,超脫一切,並面向我的聖容,這比你們擁有的一切更為有益。藉由我涵蓋和理解萬事萬物真理之言,上帝之舌證實我的言語為真。—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21 這段經文說「超脫一切並將心靈轉向天帝之面容」,這對我們的生命更有益,也就是擁有世上的一切並不能帶給我們生命多少利益。這也是為什麼老子說:「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貴食母」指的是珍惜天帝的心意、愛,而能遵循祂希望我們以簡樸、純善真誠(不用輪迴心)的心去過生活。 你該知道「俗世 (the world)」一詞的意思,是指你不瞭解你們的造物者上帝,而將關注置於除祂以外的所有事物。反過來說,「來世 (life to come)」一詞,指的是使你穩健地走向萬榮所歸者、無與倫比者的上帝之事物。今日,妨礙你們熱愛上帝的事物,除了「俗世」之外無他。避開它吧!這樣你們才能被歸為蒙福者之列。一個人若想以世間的飾物來妝點自己,穿戴錦帽輕裘,享用塵世所提供的種種好處,這不至傷害到他,只要這些沒有造成他和上帝之間障礙的鴻溝。天上和地下一切美好的事物皆為上帝所創,為真正信仰祂的僕人而設。人們哪,吃吧,好好享用上帝允許你們享用的美膳佳餚,莫剝奪了自己享有祂的美妙恩賜。向祂表示感恩和讚美吧,做個真正感恩之人。 —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28 真理往往被世人遺棄,因為真理中的生命(靈性)價值,往往與人們賴以為生的(物質)價值相悖。老子以「我獨若遺」,「我獨若昏」,「我獨悶悶」,「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自侃。這天啟巴哈歐拉的啟示告訴人類,物質是上天賜給人類的恩典之一,人只要不讓財物的裝飾成為。人與上帝之間的鴻溝,祂說「莫剝奪了自己享有祂的美妙恩賜」,並要「向祂表示感恩和讚美」。「貴食母」──也就是知道造物主是我們一切的供應來源,知道祂照料、護佑一切,我們要存感恩心,也與人分享而不炫耀於人。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19

19th ChapterStop showing false wisdom and knowledge, people will learn true knowledge,and it will be a hundred times more beneficial.Stop false charity and justice, and start showing true loving-kindness and justice,then people will rediscover filial piety.Stop being fraudulent and discard self-benefit, start being sincere and caring for others,then there will […]

道德經 第 19 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譯文]杜絕作做的、說而不作的聰明智巧,是對人民更有利的;杜絕作做的、放在口上說的仁義,人民就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杜絕巧詐和貨利,也就不會有盜賊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若只是說而不做就會只是巧飾,要有確實的行為作為身教,才能收攝民心,找到安心處。內心保持單純而真實,減少私心與慾望雜念,拋棄教條式的學習與世間的分別知見,才能使心回到安詳而無罣礙。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老子告訴人們要做個好君王,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才能使民「令有所屬」,但這引導民心回歸「大道」不可只有文字的教導,還要確實地遵循「正道」去行方能達成。在這個巴哈天啟,巴哈歐拉啟示於蘇丹國王阿博都.阿齊茲這麼一段話: 「國王啊!聽取祂的訓誡吧!祂所言者為真。祂沒有要你報答祂,以上帝選擇賜予你的東西,祂不偏不倚地走在正道上。是祂召喚你歸向上帝,你的主。是祂指引你正確的方向,引領你走上通往真正幸福快樂之路,使你成為幸運者之一。 國王啊!你當警惕,勿羅致心存墮落慾望者為大臣,他們會把責任拋諸腦後,明目張膽地辜負你對他們的信任。你須慷慨待人,猶如上帝慷慨地對待你一樣。莫信賴這些大臣而斷送大眾的利益。莫將敬畏上帝之心置之不理,做事須公正。你當延攬信仰虔誠,大公無私的正義之士作為你的內閣大臣,跟他們一起磋商,採行你心目中最為妥善的辦法,做一個德澤四方的明君。 你須確知,不信上帝者是不可靠不忠實之人,這是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背叛上帝旨意的人,也同樣會背叛國君。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這樣的人作惡,也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這種人出賣鄰人,更沒有任何力量能誘導他走向正道。 你須小心,勿將國家事務的控制權託付他人,勿信賴不配你信任的臣子,而淪為一個怠惰大意的國君。勿信賴貌合神離的人,遠避那些背離你的人,勿將你以及宣誓你信仰的人的事務交託給他們。小心謹慎,莫讓豺狼成為上帝羊群的放牧者;莫讓心懷不軌的人掌握上帝所鍾愛的人們之命運。勿癡想違背上帝法規的人值得信賴,和指望他們會對信仰真誠。遠離他們,並嚴密地保護自己,慎防他們設計陷害你。遠離他們而面向你的主,萬榮所歸者,滿懷萬恩的上帝。將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的人,上帝必定與他同在;完全信賴上帝的人,上帝必定保佑他免受任何傷害,保護他免受邪惡的陰謀所陷害。 倘若你聽從我的訓示,遵循我的勸勉,上帝必高舉你到達崇高的境界,以致於全世界沒有任何人能碰觸到你或傷害你。國王啊,真心誠意地遵守上帝的訓言,勿採行強壓黎民百姓之道。把人民事務的控制權穩操在你強有力的手中,親自省視百姓切身的事務,莫讓任何事務逃離你的視線,因為這是至善之所在。 你當對上帝感恩,因為祂從世界上揀選了你,使你成為擁護你信仰者之國君。你當為上帝惠賜予你殊有的恩典叩謝,並持續不斷地弘揚祂的聖名。倘若你愛護上帝所垂愛的子民,則保護祂的僕人免受奸詐者的傷害,不再受任何他人的壓迫,這是你頌揚上帝最佳的途徑。你尚須更進一步,在人間引領施行上帝的律法。這樣,你便成為穩固確立祂律法的國君。 倘若你讓正義之河,流遍你子民的各個角落,上帝必將用看不見和看得見的大軍協助你,強化你管理事務的力量。除了上帝之外,別無上帝,整個創造界及其帝國都隸屬於祂,忠信者樹德立仁之舉也將回歸於祂。 …… 願你能接受我的勸勉,當致力於以公平正義來統治你的子民,以致上帝能高舉你的名聲,將你正義之聲傳播至全世界。當心,以免你以犧牲你的子民為代價,而為你的大臣們加官晉爵,封疆進祿。你要擔心害怕聽到窮人和正人君子,在一天伊始,便為生計之所苦的嘆息聲,當做個對他們寬仁大量的國君。誠然,他們是你世上的寶藏。因此,你當如保護你的寶藏一樣地保護他們,以免圖謀掠奪之人從你手中將之奪走。當查詢他們的事務,每年,甚至每個月,都該去瞭解他們生活的實況,莫落得個怠忽職守的國君。 將上帝準確無誤的天秤置於眼前,就好像你站在祂面前一樣,時時刻刻以它來衡量你的行為。在上帝召喚你來到祂面前做總結之前,須作好準備,到那一天,所有的人都因為畏懼上帝,癱軟無力地站在祂面前,所有輕忽怠慢之人的心都要心驚膽戰。 每一位君王都當如太陽般慷慨,太陽滋養萬物生長,施惠於每一生命份內所需。萬物所受的恩惠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萬能者,全能者上帝所命定。君王得像浮雲般慷慨悲憫,自在灑脫,在至高的命定者,全知者的命令下,為每一片土地灑下甘霖。 你當留心,勿將國家的事務完全信託別人,因為沒有人能比你自己更有效地履行你的職責。我等用智慧之言向你闡明,並藉助天降的力量協助你從左邊的暴虐,過渡到右邊的公正,從而接近祂光輝燦爛的恩澤之洋。這便是在你之前的盛君所走過的道路,他們公平地對待百姓,謹守公正之道。 你是上帝在世上的影子。因此,努力吧!以使你的行為能與這等尊貴而顯赫的地位名實相符。倘若你背離了我等降示和教導你的訓誨,你必將要失去無價的榮譽。」 —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14 聖尊也勸勉人不可只動口,而不將教導付諸於行動;或只勸人,卻自己未能照著去遵循。 塵土之子啊! 我懇摯的告訴你:人類中最輕浮不檢的,乃是那喜好無聊的爭辯,只想勝過自己弟兄的人。弟兄們!用行動而非言辭,做你的裝飾。 —巴哈歐拉 ,隱言經下5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18

18th ChapterWhen the greatness of the Tao is abandoned people don’t follow the laws and precepts; there is no understanding of charity and justice, and they will be only in appearance.When there are people with true knowledge and wisdom, others will come to imitate them, and deception and hypocrisy will […]

道德經 第 18 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人不再行在真理、正道了,就開始有人提倡仁義;人們愈是想表現知識與智慧,巧詐偽善就出現了;因為人倫關係六親失和了,才開始有人提倡孝慈,且顯出孝慈的重要;國家陷於混亂,才會看見忠臣的重要。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經上說: 「敬畏上帝,懼怕祂的懲戒與懲罰,以及領悟祂的正義與命諭。此乃智慧的真諦。」—巴哈歐拉,智慧之語 遵循大道者要敬畏上帝,如此才能領悟仁義。也就是說,社會缺乏仁義,是因為人們遠離上帝的教導,對上帝沒有敬畏心。這段經文也告訴人們,遠離上帝的教導是沒有真智慧的;失去「大道」時,人們所賣弄的智慧是非出於真理的。經上另一段話說: 「信賴上帝,服從其誡命,滿足於祂的神聖意願及歡愉。此乃萬善之源。」 —巴哈歐拉,智慧之語 從這經文告訴我們,真正的忠臣是萬善之源,而要成為萬善之源就要回歸「大道」,要信賴上帝,服從上帝的誡命,滿足於祂的神聖意願及歡愉。 上帝所眷愛的人們必須對同胞寬容,純潔脫俗、一塵不染,誠懇公正,以致世人都公認他們就是上帝在人間所託付的受託者。—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15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17

17th ChapterThe greatest leader is one who does good things which his people barely notice.A good leader is one whom they love and praise.A lesser leader is one they fear.The worst leader is one they despise.How will people not trust their leader unless he is not trustworthy.The greatest leader 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