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 41 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譯文]上士聽聞了「正道」,會努力遵從著去作、去實踐;中士聽聞了「正道」,沒有嚴謹的遵從去作,所以從「道」獲得的利益若有若無;下士聽聞了「正道」,哈哈大笑,不以為然。正道是那樣被世人鄙視,行正道而不被嘲笑的,那他所行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明瞭正道的人表面上看似暗昧;他內在生命在進步,但外表卻愈簡樸,好像生活在退步;正道本是平坦,但因與世不同,好像與世格格不入,行在正道就顯得坎坷曲折。行在正道的人他崇高的德性好似山谷之虛懷;他心地光明,但外表看似受著屈辱;他心地包容量廣大無邊,但外表看似窮困不足;他默默地為世界精神品質培育盡心盡力,卻不為人所見,所以看似他怠惰;他質樸而純真外表不顯得光鮮,所以他看似沒有與人不同。他正直循規蹈矩,但他的正直是圓滑的,像是沒有棱角的方正東西。他是個可被運用的大器皿,但他起的作用往往是最後被發現的。他是個可以發出最大聲響的器皿,卻聽來無聲無息(常常保持沉默);他有很大的作為(精神性的),但那無形的影響力卻不為人所見。「道」隱沒卻很少人真正認識它,像是無名無聲。人們只有遵從「道」,才能得到上天的善物(恩惠)而有所成就。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人的莊嚴來自於上帝的恩典,獲得上天的恩賜,要靠行在上天給人類的戒律,以淨化心靈,如此,恩典的光輝就會顯現出來。「夫惟道,善貸且成」的「善貸」,就是得到上天的恩賜,那是行在「道」上所得到的天帝的祝福。 靈性知子啊 !我以富足創造了你,你為什麼自降於貧窮?我以高潔創造你,你為什麼自趨於下流?我從智慧的精粹裡賦予你生命,你為什麼捨棄我另向別處尋求啟蒙呢?我用慈愛之土塑造了你,你為什麼反為外物而勞碌?把眼光轉向自己,你會在自己裡面找到我,全能的,全權的,自有永有的。—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13 返回主(表)頁面

Observing Our True Nature

Our true nature is our soul or spirit.It responds to everything around us and connects us with the Creator. For instance, most of the time when we listen to the sound of the ocean, we listen only outwardly.So we say, ”I hear so and so……”To observe our true nature, we need to listen inwardly instead.When we hear the sound, we ask ourselves, ”what is the voice I hear from inside which reacts to the sound from the outside.”We try to listen to that inner voice. When we play an instrument. (or express ourselves through other arts)We can try to feel what is in our heart and listen to what type of melody isflowing out from that feeling.We observe the melody that flows out, and by it, we observe what flows from our nature to respond to that feeling. When we enjoy the breeze, we can observe the moment when our heart has been touched.And be aware of what is in our mind at that moment.We can be aware of our body sensations, the feelings in our heart, and thethoughts in our mind at the same time.And see if our body, mind, and soul are in the same rhythm. While we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someone, we can try to listen to what is in their heart.At the same time, we observe what is in our heart.This is the way we can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our nature.We hear our own inner voice and that of others.Th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heart and heart is the language from our true nature. ── Observe Our True Nature ──We observe inwardly while we are in motion.We are aware of how we respond to it and we recognize the conditions in various situations. Instead of only observing what happens outside, our mind becomes aware of what happens inside.This is called ”Returning to Our Nature.” Our true nature is our everlasting ”Body”.It is our being.It creates effects when it responds to conditions.And that is the phenomena we see in the world.Our physical body is an instrument to express our nature in this contingent world. In thine outward appearance thou tellest of the appearance of power in the realms of divine creation; in thine inward being thou revealest the hidden mysteries which are the divine trust deposited within thee.  ──  Bahá’u’lláh ──  

Tao Te Ching Chapter 40

40th ChapterWhoever responds to Tao, Tao will move things through him.(Without the recipient, there is nothing to “return” the force from Tao to cause movement.)Whoever is humble before Tao, Tao will use him as an instrument.(The recipient needs to be in a position of lowliness in order to receive and […]

道德經 第 40 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有「接受者(反者)」,「道」生出來的作用力才會開始起作用,運動才會開始。謙卑柔弱的接受者才會被「道」所使用,謙卑與柔軟的心才是「道」作用(力)接受的器皿。天下萬物都是由「有」的元素 (如地水火風等元素)組構而成,而這些元素則是由「道」(無)所產生。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人若對「道」無知無覺,就不會感覺到「道」的作用。作用與反作用是雙向的,所以人要追求「道」,才能感覺到「道」的存在。 作用力與其受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熱能,存在界便由此而生。這二者相同而又相異。此乃至大宣告告訴你的有關此輝煌結構的知識。諸如傳達賦能之力,或者接受其影響,都是藉著上帝那不可抗拒之聖言而實現的。而上帝的聖言是整個創造界之動因,除了祂的聖言外,其餘的一切都只不過是祂的創造物及其影響而已。確然,你的主就是那闡釋者、全智者。 —巴哈歐拉 ,智慧書簡 這句話告訴我們「有生於無」的道理,上帝聖言的宣說,「有」就從「無」生了。「上帝聖言」是有形世界的動因,也是人無法理解的創造奧祕。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39

39th ChapterFrom ancient times, for those who live in Tao,There is nothing between man and Tao, like the sky (heaven) is clear.They live in the principles of Tao, so everything is in harmony and peace.They receive divine inspir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ao is keen.Their heart is like a valley […]

道德經 第 39 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碌碌為玉,落落如石。 [譯文]往昔那些得「道」瞭解一體的人:他們致力於使人心與天帝教導合一,人與天沒有障蔽;他們也以道的原則來管理地上的事物,使事物和諧而人心有寧靜;行在「道」,人心就有敏銳度而能感應到神聖輔助;有了那神聖能量,人心就能像山谷的豐盈而有滿足;萬物生命就能表現出那活躍的生命生機。侯王尊崇「道」時也會使天下民心歸於正直。推而言之,當天帝教導被自稱精神教師給誤導時,人與天之間就會蒙上一層烏雲,人、天恐怕就有了裂痕。當統治者沒有尊崇「道」的原則,就會使人民不得安寧,恐怕就會有人起來反抗領導者。當人不再能感應到神靈來的輔助時,恐怕人的精神(品質)就會消失。人心之谷若沒有辦法得到天帝恩典活水的供應,人心恐怕就會變得枯竭。人心少了那創造的活力,萬物不再展現生機時,恐怕就要走上滅亡。侯王若不能使人民崇高正直,恐怕他的地位與領土就會被顛覆。人的尊貴在於對待天帝及對人的謙下;人要變得崇高,在於以輔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多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謙下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想釣名為譽若沒有確實行在「道」,反而就得不到名譽。有「道」之人是不追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般的外相,而寧願使自己像珞珞堅硬山石將光芒隱藏。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神得一以靈(人行在道,人心就有敏銳度而能感應到神聖輔助)」,人們如何達到與神感應之境呢? 經文這樣說: 「 人們哪,當如此說:讓你們的靈魂從自我的束縛中解放,淨化之,並使之除我之外超脫一切事物。惦記我就能滌除心靈上的一切污穢,願你們能覺察。當如此說:倘若所有眾生能擺脫塵世的虛榮和撇開物慾的面紗,上帝今日必定一律為他們披上「祂在創造界依自己的意旨行事」的衣袍。由此,祂無上權威的象徵將顯現於萬物之中。崇高的祂,是至高無上之主、全能者、至高護佑者、萬榮所歸者、最為強大者。」—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36 「擺脫塵世的虛榮和撇開物慾的面紗」,「惦記神並滌除心靈上的一切污穢」,如此人與神的障礙就能被挪除。當世人沒有辦法用自己的洞察之眼洞悉,很容易就被人誤導而未能了解真理的真意。若欲傳授人真理(法),不可不敬畏天帝,祈求天帝保護,護佑我們不偏離道。如此,才不至於誤己也誤人,那是罪過。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38

38th ChapterA truly good man doesn’t do good just to be recognized for it and is therefore good.A foolish man tries to show goodness for people to see and is therefore not good.One with virtues is truly doing things from his heart. He does it because of his selfless nature, […]

道德經 第 38 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失德 」,因此實際是「失德」的。「上德」之人的作為不為了表現,而是出於真心,是自性對環境自然的回應,所以他不以為作了什麼;「下德」之人的作為是有利益考量的(妄念),所以他會衡量作為是否被看見。「上仁」的人,他的仁慈發自於內心,是自性現,所以不以為他做了仁慈之事;「上義」的人、為的是表現自己的義氣,所以那是有為的。「上禮」的人對人有禮是因為在忽別人怎麼對待他,所以若人的回應使他不悅,他就會反擊,表現出失禮。所以「道」遺失時,人就會開始講求德性,失去德性後開始講求仁慈,失去仁慈時才講正義,失去正義後就會講求禮節。講求禮節時,就表示沒有正義,忠信是薄弱的,是亂象的開始。用意識心去作出樣子而非用真心,是行「道」的虛相,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重在修心、穩住「道」的根基,不在虛有其表的作為;有實在的根基「心行」,不虛華(作虛有表相)。所以大丈夫懂得捨棄虛華而重視心的僕實,這是真「真誠」。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惠能,六祖壇經 從六祖惠能的話告訴我們「有德」與「失德」的差異在於真心,沒有作做的虛妄不實。用真心時,心是無染得,所以不會輕慢人,不會有期望人的褒揚,講義氣是出於憐憫心,處世是為利益他人。純潔、仁慈而光明的心,使「上德」的人,真「有德」。 今天,巴哈歐拉也不斷強調心與行的一致性,身教與言教更能有助於人。祂這樣勸戒: 當如此說:讓誠信與禮貌成為你的妝點吧。莫讓自己脫去謙讓與正義之袍,這樣,神聖的甜美氣息才能從你的心坎吹向萬物。當如此說:巴哈之民啊,當心,以免你們步入言行不一者的後塵。努力奮進,這樣你們才能向世人顯示上帝的特徵,反映祂的誡命。讓你們的行為成為人類的導引,因為大多數人,不論尊卑,都是言行不一的。唯有通過你們美善的行為,才能表現你們的與眾不同。藉之,你們的光芒才能照亮全世界。聽從我的規勸,遵守全知者、全能者所歸定的誡命之人是快樂自得的。—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39 靈性之子啊!我首要的訓言是這樣的,你要有純潔仁慈而光明的心,這樣,才能成為亙古不變的、不滅的、永恆的。—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1 「純潔仁慈而光明的心」,用「真心」才能使我們達到「亙古不變的、不滅的、永恆的」的境地。也就是說,有「上德」,才能使人的生命達到永恆境地。 返回主(表)頁面

Tao Te Ching Chapter 37

37th ChapterThe one who follows Tao does things selflessly, so there is nothing he cannot do. If a leader centers himself in Tao, everything will be fostered by itself.After people possess more and start showing the signs of desire,Then I (Lao Tzu) will assist them to return to Tao and […]

道德經 第 37 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譯文]「道」的特質是利他–無我的作為,「無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不能作成的。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精神,萬事萬物就可以在「道」的大能下自行被化育。若被化育的、心開始蠢蠢欲動想有自己的作為(自我意志高漲),我就會以「道」的「無名(不求名、不居功)」來調服他,使他們的心歸於「道」的樸實。回歸「無名(不求名、不居功)」的僕實,就不會有貪求之慾的私心;沒有貪慾就能使人心安定,天下之民自然就會回歸正直。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為什麼說侯王若能守「道」,為「無為」時、就能「無不為」? 今天,巴哈伊經文告訴我們,若一個人謙卑而順從於上帝旨意,為祂的聖道服務(無為),浩大恩澤將從那人流向世界,完成上帝要作的事,使上帝光輝在人間顯現(無不為)。 「我的主啊,協助我把我自己完全交託給祢的旨意,起來為祢服務,我珍惜這塵世的生命,除了環繞在祢啟示的聖殿,以及祢榮耀的寶座之外,不為別的。我的上帝啊,祢看見我,除祢之外,超脫一切,謙卑而順服於祢的旨意之下。以符合祢的聖意,和祢崇隆而偉大的榮耀待我吧!」 「阿里啊!萬千世界之主的恩典,過去如此,今日亦然,持續不斷地嘉惠予你。以祂的權能與力量裝備你自己,起來協助祂的聖道,弘揚祂的聖名。莫因你欠缺世間的學問,沒有讀寫的能力而憂傷嘆息。浩大恩澤之門,操之在唯一真神強有力的掌握裡。祂在所有為祂服務的人面前打開了這些門。我欣然期盼這神聖的甜蜜和風,始終由你心靈的草原吹向世界各地,以致於其影響力能顯現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祂的權力統轄萬物,誠然,祂是萬能者、萬榮所歸者、全能者。」—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42 神話語的意思,很清楚表達了什麼是「無為」──── 也就是一個人沒有個人的意旨,只有那想遵循上帝旨意的意願。在這意願下所作的事,是上帝要作的事,所以上帝會成為那做事的動力來源,也就會「無不為」。 當如此說,一切力量之源皆來自上帝,祂乃所有造物的最高和終極的目的。一切權威的泉源皆來自上帝,祂是天地萬物崇拜的對象。所有源自於這塵世的力量,就其本質而論,都是不屑一顧的。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63 這句話告訴我們,若侯王能守「道」,他就有源自於「道」的力量輔助他。「道」的力量非塵世的力量,它可以戰勝塵世的力量。所以只要侯王的作為是無私的(也就是無為),在「道」的力量下就能「無不為」,沒有不能成就的事情。人助(合乎道)天助(仰賴天帝的恩典,在天帝大能下讓萬物自化。) 返回主(表)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