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探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是「虛有的選擇(False Choice)」,這裡我們說「虛有」,也就是「無中生有」。想想我們的生活,我們常在做選擇,要讀書、還是要賺錢,要成家、還是繼續深造,要服務、還是要從事事業,要先學科學、還是藝術,要理性、還是要感性,要孔子思想、還是要老子思想……世界的思考方式往往是把原本「一體」的東西,就在選擇間開始把它劃分開來。從這裡,我們就不難想像,為什麼今天人類很難把宗教裡的上帝教導,看作是人生追求的一部分。如果說我們是靈性的動物,而靈性代表的是人類的心靈世界,那麼,人除了過物質世界的生活,滿足肉體的所需之外,我們是不是也該有靈性生活,以滿足我們心靈的需求呢?
再試著想想,為什麼有這麼多學說,學說的提倡者的用意是什麼?每個學說似乎都在點出人性的某些心靈需求,但如果我們只偏重於某個學說,那就看不見部分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的其他需求。偏見從何而來,不就是我們用自己的有限經驗與認知,去認定他人的需求嗎?這裡引生的問題是,人們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去服務時,常常會成為很尷尬的結果,因為我們常常會用自己的想法去提供別人的所需,而往往那並不是他人確切需要的;同時,我們以為是保護他人的作為,卻往往又成了他人發展的限制與綑綁。所以偏見是什麼?就是我們用切割的方式理解事情,也在自己有限的經歷中、那已被切割的理解中,為自己、也為他人做著選擇。當那些意念成為他人的綑綁、限制時,對自己是善意,但對他人是一種偏見。這情況在人與人關係中是常常可以看見的,也常常可以發現在人制定的政策中。
所以,若我們感覺到被誤解,我們以為他人有企圖心,或他人持著不同的意見,我們又落入兩難的選擇……我們看不清楚整個事情的實在,是因為我們只看見表面現象,卻不能理解人心所致;也就是我們看見有形的現象,卻看不透人心靈的現象。人的生命是包含物質與心靈的,所以要看透事情、看見整個事情的實在是要同時看見有形與無形之實象的。上帝教導,就是在幫助我們看見心靈的實象,認識隱而不見的實在。所以追求真理,我們一定要學著在每次的選擇中,去學習看見原本的一體性。當我們又落入我該選這個、或那個的兩難時,問問自己──我能不能把它們都看作是我生命探索的一部分,然後一一地去經歷。也許經歷的時間有先後,但我發現,當我們保持開放的心不太快下定論時,最後我們會發現,每個累積的經歷,都在幫助我們更完整的認識生命。我也是因此發現,孔子思想與老子思想本不應該被分為兩派的,因為孔子思想強調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而老子思想則是幫助人認識人與造物主的關係;一個是屬世界的,另一個是屬靈的;一個是因有形的身體而有的,另一個是因心靈而有的,它們當被視為「一體」。所以分別心的根源就是我們切割的思考與探究事情的方式;說這個世界是虛幻的,也就是我們在這些切割中,以虛有的選擇在經營自己的生命。遺憾的是,若我們未能進入心靈的探索,我們就只活在虛有的選擇中,而無法看見身心靈的「一體」實在,活出生命的實際。
追求神與認識上帝的創造奧秘,我們必須不斷去放下虛有的選擇,切割的看事情;相反的,要將每個經歷收藏起來,因為每個經歷都是通往認識一體的片段,讓每個認識的片段,看作是一幅完整生命認識的一部分,不斷地與人學習去收集每一個片段,如此,就能使人與人交流成為我們成長的助力。也在這互助、磋商中,更進入真理的世界。在關係的培養中,完全我們與人的關係及與造物主的關係。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