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士聽聞了「正道」,會努力遵從著去作、去實踐;中士聽聞了「正道」,沒有嚴謹的遵從去作,所以從「道」獲得的利益若有若無;下士聽聞了「正道」,哈哈大笑,不以為然。正道是那樣被世人鄙視,行正道而不被嘲笑的,那他所行的就不是正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明瞭正道的人表面上看似暗昧;他內在生命在進步,但外表卻愈簡樸,好像生活在退步;正道本是平坦,但因與世不同,好像與世格格不入,行在正道就顯得坎坷曲折。行在正道的人他崇高的德性好似山谷之虛懷;他心地光明,但外表看似受著屈辱;他心地包容量廣大無邊,但外表看似窮困不足;他默默地為世界精神品質培育盡心盡力,卻不為人所見,所以看似他怠惰;他質樸而純真外表不顯得光鮮,所以他看似沒有與人不同。他正直循規蹈矩,但他的正直是圓滑的,像是沒有棱角的方正東西。他是個可被運用的大器皿,但他起的作用往往是最後被發現的。他是個可以發出最大聲響的器皿,卻聽來無聲無息(常常保持沉默);他有很大的作為(精神性的),但那無形的影響力卻不為人所見。「道」隱沒卻很少人真正認識它,像是無名無聲。人們只有遵從「道」,才能得到上天的善物(恩惠)而有所成就。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人的莊嚴來自於上帝的恩典,獲得上天的恩賜,要靠行在上天給人類的戒律,以淨化心靈,如此,恩典的光輝就會顯現出來。「夫惟道,善貸且成」的「善貸」,就是得到上天的恩賜,那是行在「道」上所得到的天帝的祝福。
靈性知子啊 !我以富足創造了你,你為什麼自降於貧窮?我以高潔創造你,你為什麼自趨於下流?我從智慧的精粹裡賦予你生命,你為什麼捨棄我另向別處尋求啟蒙呢?我用慈愛之土塑造了你,你為什麼反為外物而勞碌?把眼光轉向自己,你會在自己裡面找到我,全能的,全權的,自有永有的。—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13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