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碌碌為玉,落落如石。

[譯文]
往昔那些得「道」瞭解一體的人:他們致力於使人心與天帝教導合一,人與天沒有障蔽;他們也以道的原則來管理地上的事物,使事物和諧而人心有寧靜;行在「道」,人心就有敏銳度而能感應到神聖輔助;有了那神聖能量,人心就能像山谷的豐盈而有滿足;萬物生命就能表現出那活躍的生命生機。侯王尊崇「道」時也會使天下民心歸於正直。
推而言之,當天帝教導被自稱精神教師給誤導時,人與天之間就會蒙上一層烏雲,人、天恐怕就有了裂痕。當統治者沒有尊崇「道」的原則,就會使人民不得安寧,恐怕就會有人起來反抗領導者。當人不再能感應到神靈來的輔助時,恐怕人的精神(品質)就會消失。人心之谷若沒有辦法得到天帝恩典活水的供應,人心恐怕就會變得枯竭。人心少了那創造的活力,萬物不再展現生機時,恐怕就要走上滅亡。侯王若不能使人民崇高正直,恐怕他的地位與領土就會被顛覆。
人的尊貴在於對待天帝及對人的謙下;人要變得崇高,在於以輔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多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謙下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想釣名為譽若沒有確實行在「道」,反而就得不到名譽。有「道」之人是不追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般的外相,而寧願使自己像珞珞堅硬山石將光芒隱藏。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神得一以靈(人行在道,人心就有敏銳度而能感應到神聖輔助)」,人們如何達到與神感應之境呢? 經文這樣說:
「 人們哪,當如此說:讓你們的靈魂從自我的束縛中解放,淨化之,並使之除我之外超脫一切事物。惦記我就能滌除心靈上的一切污穢,願你們能覺察。當如此說:倘若所有眾生能擺脫塵世的虛榮和撇開物慾的面紗,上帝今日必定一律為他們披上「祂在創造界依自己的意旨行事」的衣袍。由此,祂無上權威的象徵將顯現於萬物之中。崇高的祂,是至高無上之主、全能者、至高護佑者、萬榮所歸者、最為強大者。」—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36
「擺脫塵世的虛榮和撇開物慾的面紗」,「惦記神並滌除心靈上的一切污穢」,如此人與神的障礙就能被挪除。當世人沒有辦法用自己的洞察之眼洞悉,很容易就被人誤導而未能了解真理的真意。若欲傳授人真理(法),不可不敬畏天帝,祈求天帝保護,護佑我們不偏離道。如此,才不至於誤己也誤人,那是罪過。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