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失德 」,因此實際是「失德」的。「上德」之人的作為不為了表現,而是出於真心,是自性對環境自然的回應,所以他不以為作了什麼;「下德」之人的作為是有利益考量的(妄念),所以他會衡量作為是否被看見。「上仁」的人,他的仁慈發自於內心,是自性現,所以不以為他做了仁慈之事;「上義」的人、為的是表現自己的義氣,所以那是有為的。「上禮」的人對人有禮是因為在忽別人怎麼對待他,所以若人的回應使他不悅,他就會反擊,表現出失禮。
所以「道」遺失時,人就會開始講求德性,失去德性後開始講求仁慈,失去仁慈時才講正義,失去正義後就會講求禮節。講求禮節時,就表示沒有正義,忠信是薄弱的,是亂象的開始。
用意識心去作出樣子而非用真心,是行「道」的虛相,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重在修心、穩住「道」的根基,不在虛有其表的作為;有實在的根基「心行」,不虛華(作虛有表相)。所以大丈夫懂得捨棄虛華而重視心的僕實,這是真「真誠」。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惠能,六祖壇經
從六祖惠能的話告訴我們「有德」與「失德」的差異在於真心,沒有作做的虛妄不實。用真心時,心是無染得,所以不會輕慢人,不會有期望人的褒揚,講義氣是出於憐憫心,處世是為利益他人。純潔、仁慈而光明的心,使「上德」的人,真「有德」。
今天,巴哈歐拉也不斷強調心與行的一致性,身教與言教更能有助於人。祂這樣勸戒:
當如此說:讓誠信與禮貌成為你的妝點吧。莫讓自己脫去謙讓與正義之袍,這樣,神聖的甜美氣息才能從你的心坎吹向萬物。當如此說:巴哈之民啊,當心,以免你們步入言行不一者的後塵。努力奮進,這樣你們才能向世人顯示上帝的特徵,反映祂的誡命。讓你們的行為成為人類的導引,因為大多數人,不論尊卑,都是言行不一的。唯有通過你們美善的行為,才能表現你們的與眾不同。藉之,你們的光芒才能照亮全世界。聽從我的規勸,遵守全知者、全能者所歸定的誡命之人是快樂自得的。—巴哈歐拉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39
靈性之子啊!我首要的訓言是這樣的,你要有純潔仁慈而光明的心,這樣,才能成為亙古不變的、不滅的、永恆的。—巴哈歐拉 ,隱言經上1
「純潔仁慈而光明的心」,用「真心」才能使我們達到「亙古不變的、不滅的、永恆的」的境地。也就是說,有「上德」,才能使人的生命達到永恆境地。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