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大道廣泛流行,團結的力量就會發揮作用,人們都願意配合,事情也就能做成。萬物仰賴「道」 時其生機就會蓬勃,遵循「道」的人,他的志向意願沒有不被成就的;而他的意願被成就時,他也不會將功績榮耀歸於自己。它以利益他人為樂,卻不將他所利益的對象視為己有而想成為他的主人。沒有利益自己慾望的人,可以稱他為「小(有可為)」;以他人利益為利益而奉獻服務他人的人,萬物歸附他卻不自以為自己是主宰的人,可以稱他為「大(有作為)」。聖人因為他不自以為大有作為,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作為。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這裡的「常無欲,可名於小」,是佛教中小乘的修行,阿羅漢是沒有私欲的。而「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這是大乘的修行,是菩薩道,即使眾生多來仰望他,他不以主人自居,而是教導眾生做自己的「主」人。
巴哈伊經書上提到,若人們遵循上帝教導,淨化自己心靈,那麼他就能成為聖靈的渠道(天上與人間的神聖輔助渠道)。有了這神聖輔助的渠道,就能使天恩源源不絕,給塵世注入靈性生命的氣息,這也就是老子這裡提的「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聖靈的力量非人性靈力量所及,聖靈力量可以成就人性靈所不能成就的事務,聖靈的力量是使人心連結的實在。當人認識了自己只是天帝聖恩降臨人間的器皿,他也就知道所有功績與榮耀當歸於天帝,祂才是一切的源頭。知道大做為不是自己能力所完成的,把功績歸於上蒼,那人就更能成為好器皿而貢獻於人類。佛陀、先知、上帝顯聖者,是上帝將恩典降於人類最完美的器皿(創造),經書上有「蘆葦桿」的譬喻。
蘆葦桿便是指一位如同蘆葦一樣的完人。這種比喻的意義在於:當蘆葦之內中空無物時,它便能奏出美妙的旋律;又因為這樂聲、這旋律並非來自蘆葦,而是來自吹奏它的吹笛者;所以說那位福佑者聖潔的心靈,除了上帝之外,不存任何私念,坦蕩而純粹,免去了一切屬於塵世的牽掛,而成了聖靈的伴侶。其所言並非出自於祂本身,而是出自那位真正的吹笛者。這乃是一種神性啟示。因此,祂被比喻為蘆葦;而這蘆葦又如一根木杖── 就是說,它是每個弱者的扶助,是人類的支持。它還是神聖牧人手中的牧鞭。憑著它,聖牧就能保護祂的羊群,並領他們進入天國之園。 ── 阿博都巴哈,已答之問11
若人們為了使天帝得榮耀而所作的事,天帝就會輔助他們使事情得成就。當人有敬畏天帝的心,知道天帝是天地的主宰,就不敢以自己的慾求去主宰人,敬畏天帝的人不敢主宰(控制、限制)人。若一個人把所成就的事都將榮耀歸於天帝,他就能不為慾望所迷惑,也就更能使自己成為天帝的器皿去成就事情。這段經文也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渺小。 關於上帝,經文這樣說道:
上帝是無所不能的,但他的偉大超越了人類的理解極限。我們不能把上帝限制在某個範圍內。……上帝是亙古存在者,是無所不能者,他的屬性是無限的。他之所以是上帝,乃是因為他的光輝、他的統權是無限的。如果他受限於人類的觀念,那他就不是上帝了。 ──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 8/17/1912
誠然,祂來自永恒,從未有同儕或夥伴;沒有任何名號可以跟祂的聖名相提並論;沒有任何筆墨能形容祂的本然;也沒有任何唇舌能描繪祂的榮耀,祂將永遠地、無限地超越除祂之外的任何個體之上。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78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