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 5 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在凡夫的眼中,天地對待萬物像是不仁、沒有情感的,彷彿對待他們像草繩結的那用以祭祀的狗一樣;在凡夫眼中,聖人對待百姓像是不仁的,彷彿也像對待祭祀用的草繩狗一樣。天地之間發生的現象就像風箱一樣,事端的有,就像是因為風箱被鼓惑而起的,愈去煽動風箱它的作用就愈多(事情愈去煽動,事端就愈多、愈不能停止)。與其言多製造事端,不如保持話語適中、不多言。

(口舌容易煽動事端,多餘的話是人虛空的妄想妄念;妄想妄念生出來的事端,就像風箱那虛空在鼓動作用下產生的風。妄想妄念愈多,事端就愈沒有休止的時候。天帝或聖人祂們知道這塵世間的事物什麼是妄想妄念來的,所以祂們對待這類的事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不為所動的/不迎合凡夫的情理,這反而讓凡夫感覺祂們像是不仁,不把人們在意的事當作一回事。)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巴哈伊的經文有這麼一段話。

上帝不偏不倚,一視同仁。他供給所有,無加區分。收成分享人人,恩雨傾灑眾生,陽光溫暖萬事萬物。蔥鬱的大地供養所有的人。因此,普天之下的全人類都應該享有最高程度快樂、最高程度的安逸、最高程度的幸福。
可是,倘若出現如此情狀:有些人快樂和安逸,有些人卻慘遭不幸;有些人積累了巨量的財富,有些人卻極度貧窮。那麼,在如此體制中,人們就不可能過得幸福,也不可能贏得上帝的青睞。上帝善待眾生。上帝的青睞存在於人類所有個體成員的幸福之中。
凡配得上「人」這一稱號者,必須是為別人而不顧自身利益的人,必須是為所有人的福祉而犧牲自己安樂的人。不,更應該是為了人類的生命而不惜自己生命的人。這樣的人才是人類世界的榮耀。這樣的人才是人類世界的光榮。這樣的人才是贏得永生福佑的人。這樣的人才是臨近上帝門檻的人。這樣的人才是永久福樂的真正顯示者。若不然,人就只若飛禽走獸,盡顯動物世界那般的天性和癖好。這樣的人與動物有何區別?他有什麼天賦特質?他有什麼完美品性?一概沒有!動物反而更勝一籌:只想自己,無視其他。
──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 9/3/1912

只顧自身利益的人,沒有活出人的樣子,在上帝眼中就會與萬物、芻狗沒什麼區別;過得不幸福時,也就感覺天帝不仁。但當人肯為他人的福祉著想時,就會感覺天帝對萬物一視同仁。

這句話也可以以另一種方式理解:塵世在上帝眼裡是虛幻之物而無價值的,那虛幻的程度就像處狗一樣,為著某種用意而短暫存在而已。

憑上帝的正義為誓!世界及其虛幻之物,它的光榮,以及它所能給與的歡樂,在上帝的眼裡都是毫無價值,不,甚至是卑賤的,比塵土還不如。但願人們能用自己的心去領悟。巴哈之民啊,將自己洗個透徹,滌除一切世俗的污染。上帝親自為我見證,塵世之物不適宜你們,將之捨棄,給那些想要佔有它的人吧,而將你們的視野集中於這最神聖而光明的願景。──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39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意義:

佛說 「一切法從心想」,也說「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本是不摻雜的,是阿賴耶識的。但由於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感受不同,所以從五根引申出來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綜合而有的「意」識(理解)也就不同;再加上末那識的「我執」程度不同,阿賴耶識的意念就產生了變化或起了種種扭曲。人類的分別心來自於「意」根對眼、耳、鼻、舌、身感受的解讀,是阿賴耶識上人們附加上的解讀。若人們在分別心上又摻雜了過往的經驗及那些過往經驗而有的我執,「唯識所變」的程度就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唯識所變的「分別」,也就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所以老子的這段話,也意指著口舌上的分別就像是風箱,再加上我執去煽動它時,事端就會層出不窮。

兄弟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 加拉太書 5:13

言論的自由是要有限度的,若只是放任自己情緒的發洩,或成為角力舞台,就成為「放縱情慾的機會」,而不是「用愛心互相服事」了。

巴哈歐拉勸戒人類要留心於妄想妄念在口舌上起的作用,它像一把刀可傷及或損毀靈魂。

一個真正追求真理的人須堅守忍讓與順從的美德,避免無謂的空談並保持緘默,因為口舌猶如燃燒的火焰,多言猶如致命的毒藥。有形之火,焚毀肉身,而口舌之火則吞噬人心與靈魂。前者的威力僅維持一個短暫的時間,而後者的傷害則持續百年。
尋求真理者,當視誹謗為嚴重的過錯,必須避而遠之,因為它能撲滅心靈之光,扼殺靈魂的生命。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125

移居者啊!我造了你的舌讓你讚美我,不要讓誹謗糟蹋的它。如果自私的火燄擊敗了你,記住你自己的錯,而不要想我的造物之過失。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瞭解勝過他對別人的認識。—巴哈歐拉,隱言經下66

若我們忙於追究他人的過失,而忘了自己的過失,錯失了 「用愛心互相服事」的機會,事情在你、我推卸中就無法獲得改善,也就會以為事情沒有改善是因「天地不仁」── 神沒有幫助我們。這是人的錯覺,因為是人自己的過失,阻撓了接收神聖輔助。

返回主(表)頁面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