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 4 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像萬物的祖宗。太鋒銳的,「道」會消磨他的鋒銳;製造紛擾的,「道」會使紛擾消除;太過出風頭的,「道」會調和那鋒茫;「道」會使人心回歸樸實,沒有特別突出的。「道」隱沒不見,又好像那麼實在的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經書上所提之「萬物之宗 、象帝之先」:

「宇宙之初爲上帝,沒有任何造物瞭解祂。」
「初之時,主是單獨的,無人崇拜祂。」
「上帝是單獨的,除祂之外,別無他物,祂將永遠是自有永有者。」
須知,上帝的創造自永恆的過去即已存在,也將持續到永遠。它的開始沒有起點,它的結束也沒有終點。祂,造物者之名,預設了創造界存在的先決條件,如同祂的名號—人類之主,決定了僕人的存在一樣。
── 巴哈歐拉,巴哈歐拉聖文選粹78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是天帝的屬性。也就是說,當創造界失衡時,天帝的自然性就會對其有所回應,使過與不及得到調整。這也是佛陀所說的因果,善因善果代表著順乎「正道」,惡因惡果代表著違反「正道」。我們說災難降臨時,有天帝的智慧;也就是人們的處事方式與天帝的作事準則有出入,一股反作用力就會起回應作用。

當人們的作為造成普世秩序的失衡時,就會有一個反作用力。當人們在災難上找歸咎、在為誰來負責界定上喋喋不休時,若未能在觀念、心態上有所修正而回歸「正道」,事端還是會不斷出現。事情只是問題根源的表象,真正解決問題,要回到根本,反思那裡與「道」相悖並修正它,才是問題解決之道。

所以因果,並非善報或報應,而是在告訴我們的處事態度與方式是合乎了「正道」或違背了「正道」。面對煩惱、困難、挑戰與災難時,我們應該以更積極的態度去修正自己,藉著反思以回歸「正道」,這樣就能使「禍」轉變為「福」,成為上天的祝福。

困苦的百姓, 祢必拯救; 高傲的眼目, 祢必使他降卑。祢必點著我的燈; 耶和華─ 我的神必照明我的黑暗。 ── 詩 篇 18:27-28
到那日,眼目高傲的必降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唯獨耶和華被尊崇。──以賽亞書 2:11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路加福音 14:11
他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 詩篇 72:13

返回主(表)頁面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