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非善的存在。所以有和無是因相互的有而有,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傾側,音與聲互相應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有相世界的相對存在性。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不以此相對存在而妄加區別),他行的教化是不會在言語上強調其區別性。協助萬物在自己的狀態下運作及進步而不遺餘力,創造萬物卻不以只是工具來對待他們,化育及供應他們所需卻不自以為有功勞,萬物有所成就也不把其成就視為自己的成就。
與經書意義之連結
分別心是人們意識心而有的,是虛妄的,它不是來自真心。在上帝教導(宗教啟示),我們不難發現天帝以勸戒(或戒律)的方式期望我們遵守,目的在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心;放下分別心,就能回歸真心。若我們遵行天帝的勸戒去作,我們也可以因此學會分辨什麼作為是來自妄心,進而更清楚意識心與真心的差異。這要在生活境況中去操練。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不要責備受施的人和損害他,而使你們的施捨變為無效,猶如為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謀取名譽)而施捨財產,並不信真主和後世的人一樣。他譬如一個光滑的石頭,上面鋪著一層浮土,一陣大雨過後,使它變得又硬又滑。他們不能獲得他們所施捨的任何報酬。真主是不引導不信道的民眾的。 ── 古蘭經 2(黃牛) :264
這句話告訴我們,若施捨後又責備受施的人或言語上的損人,這種施捨就非出於真誠心。非真心的,在人眼中即便看似好事,在天帝眼中這種供奉(offering)是沒有功德的。聖人不以分別心而利益人,以「無為」之作行「無言」之教,這也是追求真理、行於正道者該用的心。
每個人被創造時都有自己的稟賦,每個人來到這塵世都有自己要努力去達成的進步,每個人要靠自己的意志去展現出那被賦予之稟賦的極致。每個人的人生起伏,都是為了達到那個極致目標而有的,每個人要努力去跨越自己進步的門檻,這是每個人在此生都有的相同命定與功課。
須知,所有的人是按上帝所創製的本性而被創造的,祂是護衛者,自生自在者。祂預先命定了每個人一定的稟賦,如同祂在偉大的典藏書簡中所註定的那樣。你擁有的潛能,只有透過自己的意志力才能表現出來。你的行為便能證明此一真理。── 巴哈歐拉聖文選粹77
「多樣化」是上帝的創造特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這是創造的「多樣化」。每個人多要靠自己的意志力去開發自己的天賦。但很多人卻不知道要去開發自己的天賦,反而把精力放在分別心上,在分別心中爭競、在捍衛自我權利中求生存,使創造「多樣化」的美麗成了人類的分化與衝突。上帝創造人類的多樣化,其中有一用意是要人類在開發自己稟賦過程中,可以互相學習與相互效益,學習如何與他人的稟賦協調,達到共創社會的和諧。相互扶持與協調要達到什麼程度?阿博都巴哈告訴我們:
上帝乃是一切存在的開始和終結。上帝創造了一切,一切都將復歸上帝。因此,你們要全心全意愛人類。如果你遇到一個窮人,就去接濟他;如果你看見一個病人,就去醫治他;如果遇到受驚者,就去安撫他;你們要給怯懦者以信心和勇氣,給無知者以教育,給陌生者以幫助。我們要傚法上帝。看看祂是多麼仁慈和親切地善待芸芸眾生,追隨祂的榜樣吧!你們必須按照神訓誡律對待世人,也就是說,要像上帝那般仁慈地善待他們,因為這是人類世界能夠成就的最高功德。 ──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8/29/1912 演講
上帝創造是完美的。試想想,若沒有生病(身體的或精神的),我們又怎麼懂得珍惜健康;若沒有貧乏(物質的或精神的),我們又怎麼知道富有的恩典。正是因為這種對比的安排,讓人類有求進步的環境。進步與否,在於人們自由意志的選擇──選擇本性中有拘限的自然本能或選擇靠意志力去展現內在神性的無限──就在選擇中人們或進步(回歸天帝)或墮落(陷於我執)。在人生歷練中,人們或攀升、或貶抑自己,就在這歷練過程中漸漸訂出了自己靈性地位的高低。在天帝的眼中,人的高低是在於靈性進步的程度,與財富地位完全無關。
施捨是進步的方法與途徑,藉由施捨[物質面],我們學習超脫世俗(消融意識之分別心)並慈悲對待人[達到精神面的進步],服務與布施是追求靈性/精神進步的途徑。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