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認識自身的靈性,或有人稱自性,我們要從內心觀照開始,這裡我們從佛學中的「五心所」來談怎麼在煩惱升起時觀照心。也談談如何走出煩惱。
覺知心,就好像有「微明」,在愈陷愈深前就有覺知,這能使大煩腦不會產生。一般,在沒有覺知的狀況下,我們在生命中經歷著事件,並在這些事件的經歷中,起著種種煩惱而不自知。它在「五心所」發生的流程是這樣的:
觸:事情開始發生時,事情觸動了心,心好像有感覺,但不明顯。
做意: 心在看,心對事情有判斷,事情開始在心有了作用,也就是事情與心有了關連。
接下來是受:事情在心的感受愈來愈明顯;若我們觀照心,會看見感受隨著事情變化而也在起變化,心有波動。
再下來就是想: 心會開始追究事情,每天關心著事情的變化,因為關心,也不知不覺陷入其中,所經歷的事情是那麼切身,陷入的程度是~感覺那事件與自己是那麼息息相關。
再來就是思: 心進入了應對境界的狀態,心開始產生對付境界的作用。若我們沒有覺知,就處在不知不覺的本能反應中。
也就是感到害怕時,就有害怕的本能反應,每個人的反應方式不同,程度也不同。
五心所的觀照心方式是對心一段時間的觀照,看看心在一段時間裡對特定人或事件的感受、動向、回應等,及心隨著事情演變時的變化。
大家可以想想在最近發生的社會重大事件中,我們的心是怎麼從事件開始、隨著媒體的牽動,漸漸走到今天的心境。我們也可以想想最近很煩惱的事,事件怎麼開始,怎麼在很在意中,不知不覺的愈陷愈深,讓所經歷的事情成為心的綑綁,陷在綑綁中,也看看我們怎麼對付那事情來的感受。
看看煩惱是不是都在不知不覺陷在感受中而產生的呢?我們的煩惱與心的感受息息相關。
************************************************
二、知道事件怎麼在心起作用之後,接下來我們談談怎麼從「不知不覺」成為「明心」。
我們所經歷的事件,心一定會有感覺,心也會知道事情在變化,也就是五心所的觸與做意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怎麼領受、產生了什麼感受,在領受中怎麼去做回應,我們是可以從不知不覺的本能反應中,讓它變成可以掌握。這種變得可以掌握的操練就是在學習駕馭心。
在受的部分,我們本來對感受隨著事情的變化在起波動沒有覺知,我們要開始覺知心,去覺知事情產生變化時,心的感受產生了什麼變化;去了解心感受是隨著事情變化而變化的。這種變化的觀照,是可以認識心是怎麼在事情上起作用的。
受,也就是觀照心的感受,清楚知道感受,才能面對感受,觀照事情變化時感受的變化。
*****************************************************
三、明心的首要步驟就是覺知感受,再來就是想的部分:對事情的追究,我們要轉向內心,去追究理法。用理法去轉世俗的意識心。
譬如像我對某個人很生氣,他做的很多事讓我很生氣。我就去想,他做的那些事侵犯了我的什麼感受讓我很生氣,或他做的那些事,讓我產生了什麼不確定、不安感、被占便宜、被侵犯、權益受威脅或被損等等感受…。再想想,我在乎他的每個作為,我是不是在追究那個人是不是繼續在做那些對我會產生那種我不喜歡的感受的做為?
我們對事情追究,往往是因為與自我的利益相關。感到被疏忽,其中有想被重視的自我在作祟,也有想保障自我被尊重的權益。在忽被尊重或在忽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是有自我的。我們在忽的時後,這其中都是牽涉到自我的,有喜好厭惡或利益的。
我們要看見我們為什麼不斷追究,要看見在忽的是什麼,才能去打破那在忽的慣性。這往往與不喜歡的感受有關,是從前面的「受」來的。
我們要藉由理解自我到底在對抗什麼感受,才能用理法去放下那感受。
譬如經上勸我們要謙卑、不要在乎世間榮辱,也要放下種種喜好與厭惡,這所說的勸戒之法,是為了幫助我們放掉世俗要我們很在忽的那些價值觀。轉識就是要從上帝的價值觀,去改變世俗的價值觀。世俗的價值觀往往是人們分別心而產生的,分別心產生的都是虛妄的,那會使人陷入自我;用上帝教導的價值觀,可以幫助我們心回到平靜,回到宇宙天地運作的理法,回到無我。
所以轉識,是藉著從讀經、祈禱、默思去接受啟迪/神的光照,以理解這些事情背後要讓我們理解的那理法/真理。
***************************************************
四、明心,藉由覺知了「感受」,我們認識了自然本能的反應是對感受的喜好與厭惡反應;覺知「想」,知道心在追究的是什麼,認識了其中有自我與世俗價值觀在作祟,再來就是覺知「思」的部分: 我們要如何讓心從對付境界的狀態,轉為認知、理解、而接受的狀態。
我們看見了為什麼對事件的人事務不斷想去追究的原因,也看見了我們在排斥的感受,那接下來我們怎麼從排斥變為接受?接受是一種智慧,當我們理解而變得能夠接受了,也就是轉識「成智」成功了,智慧升起了。
這一步沒有祕訣,就是要不斷提醒自己,用經文的力量幫我們克服。每次那個人再次做了某件事,同樣的感受又升起時,我們要不斷用理法提醒自己,藉由祈禱與讀經,讓神來的靈性力量幫助我們克服。
這裡的克服,就像是靈性肌肉的鍛鍊,要靠我們的意志力與毅力,需要一點點時間去操練。就像我們鍛鍊肌肉一樣,需要時間、也要毅力。這也是學習駕馭心的時候,自然本能想往發洩情緒的方向去,我們要靠意志力將心引導向神聖光輝的方向。靠意志力使我們的心不再用本能去反應。
剛開始要克服很難,但漸漸地,就像肌肉鍛鍊起來了,會愈來愈容易用轉識達到駕馭心。成智,是因為成功地克服那虛妄心及那虛妄心來的感受,從人的價值觀超脫出來。因為超脫了出來,看到經上為什麼這樣勸勉,領悟了經上所說的道理,也體會那道理是在幫助我們達到靈性更高的境地。領悟了經文所說的道理,也提升的領悟的境地,就是智慧增長的,也就是我們藉由經文轉識成智成功了。這些觀照與操練,是在生活、生命所經歷的事件中去操練。
但願這樣的解說,可以對「轉煩惱成菩提」有所助益。
*****************************************************
五、「轉煩惱為菩提」也就是轉識成智的步驟,這是從了解五心所的觸、做意、受、想、思怎麼在心起作用,然後藉著觀照受、想、思去覺知心,並在心態與心念的調整過程中去認識如何轉識成智。因為對五心所的覺知而清楚知道我們的情緒在反應什麼,因為知道我們反應的理法與天道、正道的理法哪裡相背,我們去把相背的矯正過來。如此,用這樣的方法不斷的去矯正心態與世俗的觀念成為利他與正道的觀念;當我們一個個矯正過來時,智慧就會更加顯現,我們也能更容易克服困難,這些都是從觀照心開始,在事情的經歷中去操練。
佛陀所說的「無明」,也就是我們對五心所怎麼做用沒有覺知,我們依照著自然動物性本能在反應,依照對感受的喜好厭惡對外境在反應。而「明心」,就是對心有所覺知,知道怎麼在心作用的細節裡如何去調整與掌握方向,去調整心態或心念。當我們知道怎麼用這些步驟時,我們就清楚心的動向了,「清楚心的動向」也就是「明心」了。
也就是說藉由明心這五個步驟(清楚知道對事情有了感覺,心知道有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對心產生的感受,知道心對事情是否有追究與執著,知道怎麼去探究理法來調整不順的理法,知道心是不是在對付境界,知道怎麼不去對付境界來的感受,而轉為接受或處理它),我們在觀照心時也觀照自性。自性「體」是藉由心產生「相」、並起作「用」的。我們在觀照心的意識動向與感受來的種種作用時,意識的動向~就是自性起用在心顯現「相」的變化,怎麼應對感受~就是自性起用藉由心產生的作「用」。觀照心,就是觀照自性起用在心顯的「相」與產生的作「用」結果。自性本體含藏什麼我們無法得知,本體含藏萬有,但也只有在起作用時才能看得見本體的存在,我們只能藉由自性在事件中、在心的起用上去認識自性。所以觀照心的種種,就是觀照自性起用的種種,就是觀照與認識自性。 「明心見性」後,是見性之悟後起修,我們要超脫於自然的動物性本能,使自性裡的神性展現出來。觀照動物性本能與神性的消長,就是看著自己內在靈性生命的成長,這過程我們倚靠上帝的恩典,也就是上帝聖言的力量及靈裡的神聖啟迪與神。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