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過,在我們一個人沉思時,有一個在說的,有一個在聽的、判斷的、偶爾會問問題的,還有一個回答問題的。 當說話的與回答問題的兩個在那裡一來一往對話的,若觀點在兩極「端」時,那個聽的、判斷的,有時就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沉思時,那個說話的,「忙著講各種故事,念頭從一個跳到一個,自己在故事的角色從一個變換到一個的」是誰?
沉思時,那個只是覺知的聽者,看著怎麽一回事,想知道究竟怎麽一回事,想決定該怎麽辦的那個是誰?
沉思時,那個理性的、良知的、回答著、給不同意見的、以「輕柔」聲音提醒的那又是誰?
那個講故事,一個接著一個、變換著各種不同角色的說故事者是「化身」。
那個覺知的聽者,想弄清怎麽回事、做判斷的是「報身」。
那個良知、提醒的是「法身」。
這自性三身都在我們的心,他們的活動都在心念中。
「法身」是深層的「我」,當我們活在世俗時,法身的聲音就顯得微弱,容易被忽略。
「報身」有圓滿程度不同,那個「我」就像個法官。愈好的法官愈有智慧,愈圓滿的報身就像愈好的法官,是「良善、正義」的象徵。如果我們的價值多來自世界,「報身」用的法就會趨於「世間法」;如果價值愈多來自經藏的影響,「報身」判斷與決定就會愈趨於「出世間法」。「報身」判斷與解決事情的決策,是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量尺的兩端間滑動的,每個人的見解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綜合的產物;報身愈圓滿,就會趨向「出世間法」那端。
「化身」,若我們對心沒有覺知,就容易活在本能反應,就是凡夫,那是境隨心轉的–有害怕時,就有了攻防的行為;有誘惑時,就會有愛取;不知道自己的心活在自然的本能裡,就是佛說的無明。
若我們對心有覺知,就會看見報身是趨於世間(世俗)或出世間(神的道);在煩惱升起時,也會試著選擇遠離那有破壞性的自然本能情緒反應,並多多去聽法身來的聲音(良知)。這三身,在觀照心時是可以被看見的。一匹被駕馭的野馬,牠是自然本性不再狂野的。我們要「駕馭心」,指的是那依自然本能反應的情緒心愈來愈少,不再受情慾喜好左右。受左右的,是綑綁的,是煩惱的。
讀經可以增加出世間法,使判斷與價值與佛愈來愈相近,也就是處事能愈來愈圓滿、圓融。禱告可以培養專注的心,這樣能更清楚聽到法音。靜坐默思,可以把發生的事情拿來觀照,使靜坐成為安靜默思、做功課與追求進步的時機。
修心在於觀照心,讀經、禱告、靜坐默思都是修心要做的事。目標就是超脫感官自然的本能,以正法、智慧那超自然的力量活出人性。這天啟的神聖導師巴哈歐拉告訴我們,自然本能是受制於自然定律的;超自然的靈性品質,才是上帝創造人的樣子。修心、駕馭心以達到上帝創造人的樣子,才是真正地活出人性。懂得使用超自然的靈性力量,那是上天給人的「活出人性」的標準,也是每個人的人生功課。
多變的世界,是我們修心的好道場。只要我們肉眼看著外境,心眼觀照著內心的變化,練習用出世間法(用正知、正見),也靠著意志力、毅力練習駕馭奔馳於世間價值、有喜好厭惡的心(意志力是心的付諸行動),就會對佛法愈來愈有深層領悟(有「覺」有「悟」,才是真正深入經藏),這也就是六祖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之意。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